[发明专利]可调式赛车稳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53109.7 | 申请日: | 200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0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林平;吴才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赛车 稳定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稳定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赛车专用的便于调节的可调式赛车稳定机构。
背景技术
赛车比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场地赛车,另一种是非场地赛车。相对于非场地赛车来说场地赛车有速度快、耗油量大、危险度高等特点,尤其是方程式赛车,如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到350公里。要让赛车达到这样高的速度,并且实现赛车的稳定效果好,容易控制方向,实现安全可靠的驾驶,则必须在赛车上安装有牢固可靠、减震效果明显的稳定机构,而由于不同的场地特点、以及赛车手的不同偏好,在赛车比赛中,赛车需要不同的稳定效果,这就要求在同一辆赛车上拥有不同的稳定机构,也就是可以方便调节的赛车稳定装置。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车辆横向稳定杆装置安装结构,公知的是在构成“V”型架式吊架的左右上支臂之间架设稳定器。其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减震效果不理想;且不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而简便地改变稳定机构的受力分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稳定性差、减震效果不理想、敏感度低、安全性差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高、减震效果明显、敏感度高、安全可靠的可调式赛车稳定机构。
本发明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简便调节稳定机构受力分配、结构复杂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简便调节稳定机构受力分配、结构简单合理的可调式赛车稳定机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赛车稳定机构设置有上稳定杆和下稳定杆,其间设置有纵向连接杆;所述上稳定杆两侧分别接有稳定连杆,其连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下稳定杆两端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车体相连。上稳定杆通过连杆、三角减震支架与减震器连接,下稳定杆通过固定支架与车体相连;使其整个稳定机构稳定、安全,且具有高敏感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调节装置系在上稳定杆上设置有连接夹,连接夹一端通过调节螺栓和调节螺母被固定在上稳定杆上;连接夹另一端与稳定连杆相连,其连接处设置有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调节螺栓和调节螺母可以调节稳定连杆与上稳定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达到改变力矩、调节受力分配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稳定连杆另一端通过三角减震支架与减震器连接;三角减震支架与稳定连杆之间设置有固定螺母,三角减震支架另一端与车体相连。固定螺母将稳定连杆固定在三角减震支架上,使其与减震器相连,三角减震支架又与车体相连,起到缓冲避震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稳定杆和下稳定杆通过纵向连接杆相连;上稳定杆略短于下稳定杆,其形状呈“工字形”。“工字形”相对于“口字形”、“U字形”等弹性形变更大,减震效果更明显,使得减震机构更稳定;其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支架呈椭圆状,其前端设置有固定轴承;固定支架中段设置有转向调节柱通孔,固定支架上端设置有梭状凹槽。固定支架表面呈球面,将下稳定杆和转向调节柱固定在车体上,有效利用空间,达到紧凑化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稳定杆通过固定支架前端的固定轴承被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减震器通过三角减震支架和稳定连杆推动上稳定杆,从而带动下稳定杆通过轴承转动,起到缓冲、减震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稳定杆与车体之间设置有转向调节柱,转向调节柱穿过固定支架上的转向调节柱通孔被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有效地利用了下稳定杆和车体之间的空间,使其结构紧凑化;且增加了稳定杆的设计自由度。
因此,本发明具有稳定性高、减震效果明显、敏感度高、能够简便调节稳定机构受力分配、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合理等特点;尤其是稳定性高、减震效果明显、敏感度高、能够简便调节稳定机构受力分配。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发明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是本发明附图1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531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