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低马达起动震动的减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204078.1 | 申请日: | 200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5315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林祐玱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祐玱 |
主分类号: | H02P1/02 | 分类号: | H02P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马达 起动 震动 减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起动震动的改良,尤其是一种降低马达起动震动的减缓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马达的起动,其马力愈大则其起动的震动及噪音亦愈大,而此一缺失至今在现有技术中却仍无法突破,然而,此问题并非现今技术所不能解决或突破,实则因受限相关的技术理论观念,而无法有效的改进。且多数为寻求消除马达起动所产生的震动及噪音,皆在马达的结构及外加的电路控制上寻找,以期研发出解决起动所产生的震动方法,然至今仍未能有效的方法出现,即使有解决方案,亦因成本过高,制作技术难以达到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马达起动产生的震动缺失与噪音至今仍存在而仍难以有所改进。
又,传统刹车马达,在设计上其刹车系统的磁吸电源与马达启动电源,其设计多采用不同电源回路或电源,因此,依其设计在使用上则必须有不同的输入电源或不同的电源回路,而其相对的存在震动与噪音的困扰难以解决。而为能真正解决在上述传统马达的缺失,本案申请人凭藉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开发制作,经不断的研究与改良,终于开发出本实用新型的降低马达起动震动的减缓装置,能有效降低马达起动所产生的震动及噪音,且在马达本身内部结构中,将其线路的配线加以改良即能降低其起动所产生的震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马达瞬间起动因过大的扭力(转矩)所产生的震动与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降低马达起动震动的减缓装置,在马达的刹车机组的线圈上分设有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该二次侧线圈的线路上装置一整流器,二次侧线圈对一次侧线圈形成一感应电压,一、二次侧线圈同步构成一电感抗,进而减低马达的启动电压及降低马达启动时的震动及噪音,且二次侧线圈形成的感应电压构成可控制刹车的开、闭的磁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主要是在马达末端的刹车线圈线路,设计一直流电路,让电流进入马达的瞬间分别流向马达及转换成直流电以控制刹车系统,使马达的起动电压降低,而减缓马达起动时的冲击,进而达到震动的降低或消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马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控制电流线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其在马达10末端刹车机组的线圈13设计一次侧16的线圈,使T相电源流经一次侧线圈16再连接于马达10(串联回路),另在一次侧线圈16旁设置有二次侧线圈17,当T相电源导通启动马达10时,在一次侧线圈16的电压及电流形成一限流现象阻碍电流的流动(电感抗),使马达在启动时因电流的阻碍而受限,而达到降低启动的扭力,进而减少启动的震动及噪音;
同时,在马达10启动的瞬间,电流在一次侧线圈16产生限流的电感抗时,构成一感应作用使二次侧线圈17受感应成一电压,并于二次侧线圈17设一整流器15,使其产生短路形成一稳定的DC直流磁场,通过二次侧线圈17本身感应的电压,经整流器15的整流补足一次侧线圈16AC交流变磁场不稳定的缺失,作为刹车开启与马达同步起动以降低震动及噪音的设计;
此一设计乃利用马达10起动时较大电流与电压,其瞬间启动电流最大,在一次侧线圈16产生限流的电感抗,并让二次侧线圈17感应,此时,一、二次侧线圈16、17亦构成一最大的基准磁场(磁势),让刹车机组的线圈13产生一强力磁场,对刹车板12吸住与刹车片11分离,使马达10启动运转,而同步中,由T相电源流入电流在一次侧线圈16,因限流的电感抗作用而降低马达10启动电压,使马达10减缓启动速度,达到缓冲作用而有效的减少震动及噪音,且在马达10正常运转后电流降低,一次侧线圈16产生的磁势相对的降低,二次侧线圈17亦相同减少,却因T相电源仍不断有电流的流入二次侧线圈17仍保有吸引的磁势,将刹车板12吸住让马达10持续运转,待T相电源断电时一、二次侧线圈16、17其磁势亦消失,刹车板12即因吸附力的消除,而受弹簧14的推动与刹车片11密合,达到刹车作用让马达10停止转动。
由上述,本案的改良功效增进之处,在于利用电流的分流设计而有效的解决马达起动所产生的震动缺点,并可同时消除起动时产生的噪音,为习用马达所不及。
综前所述,本说明书仅为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非以此作为专利范围的界定,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技术下各构成元件所作的修饰、衍变均应函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祐玱,未经林祐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40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推拉自动限位式托盘
- 下一篇:多功能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