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利用储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有效
申请号: | 01804480.8 | 申请日: | 2001-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397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2 |
发明(设计)人: | H·T·小马格努森;菲利普·易;A·Y·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宁器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顾峻峰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利用 储存 尖端 吸量管 | ||
发明简述
本发明涉及用于带有可移除镶嵌式尖端的吸量管装置,尤其涉及关于具有用来退除可移除镶嵌式尖端的机构的吸量管装置。
发明背景
大多数手动式或电子式吸量管皆有一机构用来退除一固定到该吸量管轴部的抛弃式尖端。加州Emeryville的Rainin Instrument公司目前发展的LTS系统(其特征为低于1英磅的吸量管尖端安装和退除力)之前,使保持一尖端于流体密封状态在吸量管轴部上所需的固定用静摩擦力或安装用施力,基本上是大于4到6英磅,以便承受在常态吸量管操作中碰掉尖端所施加于其上的侧向力。在吸量管尖端退除期间,此摩擦保持力或安装力必须加以克服,以便可开始移动尖端离开轴部。典型地,其所需的最大吸量管退除力在8到12英磅的范围内,但可高到20磅。一旦该尖端开始移离该吸量管轴部,持续移动该尖端所需要的力便降低到摩擦保持力的大约50%到60%。
一种一般的尖端退除机构为一种弹力偏压杆,其上端带有一拇指驱动钮位。该弹力偏压杆的下端是被固定在一位于靠近抛弃式尖端的上端的套环。例如,请参见美国专利第3,991,617号案和美国专利第Re.32,210号案。当使用者压下按钮时,该套环的下端压抵住该尖端。该使用者必须施加一大小等于或超过摩擦保持力的退除力,以便从吸量管的轴部上退除该尖端。大多数使用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从开始的退除力依循着尖端慢慢移动下轴部以减小所施加的退除力。相反地,该使用者继续施加最大的退除力,直到该尖端退除器撞击到尖端退除器机构的底部挡止。紧跟着快速运动和突然停住而来的等级大小为8到10英磅的静应力(对拇指造成冲击),当长时期每天重复多次时,其会对手部和手腕造成反复性运动伤害。
已有一些不同的作法来减小来自尖端退除力对使用者拇指或手指的应力。一种作法为利用一种机械上的优势,例如通过凸轮、齿轮或杠杆机构来降低退除一尖端所需的力。例如,请参见美国专利第4,779,467号案和第5,435,197号案。然而,这些降低的力是以该使用者拇指或手指所需的额外运动作为代价。该使用者拇指或手指所施加的能量或所作的功至少跟传统式推杆机构的所需施加能量或所作的功一样大。甚至,因为所伴随的行程距离和时间方面的限制,实际设计局限于2∶1的机械功效,因而可降低仅两倍的施力。另一种作法是降低将尖端保持在吸量管轴部上的摩擦保持力。一种这样的解决作法是利用O形环在吸量管轴部上,以便与该尖端的内部表面形成一柔性可挠的密封。关于此点请参见来自Connecticut州Essex的BrandTech Scientific公司的Transferpette多通道吸量管。可惜的是,由此种O形环密封所提供的低保持力是以降低密封可靠度以及增加维修和增加污染的可能性作为代价的。
其它用来降低尖端退除力的作法是把焦点放在该尖端上。例如,美国专利第4,072,330号案和第4,748,859号案揭示了一种带有增大的可挠度、用于降低摩擦保持力的抛弃式尖端。然而,这些装置具有低侧向尖端稳定度的缺点。
另一种作法利用了一马达驱动式尖端退除机构。请参见例如美国专利第4,399,712号案。此项作法降低了作用在使用者拇指或手指上的应力,但是所受制的缺点在于:直接驱动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来产生退除一尖端所需的峰值力,而不致阻滞机构或对机构造成不当磨耗。此外,在常态吸量管循环终结时,必须提供额外的行程距离,以退除尖端。结果,必须加入额外的头端空间量以容纳额外的活塞行程距离,以及该吸量管本体必须加长。另一种马达式退除器机构是揭示在美国专利第4,616,514号案中并且利用到一种专利的尖端设计,其在尖端的端部上具有一软性密封位,用以增进密封作用并易于尖端的退除。
由上可见,许多目前用来降低尖端退出作用施加在吸量管使用者手部和/或手腕上的应力的解决方法具有其所伴随的缺点。希望能够发展一种可克服这些缺点的新式吸量管。
发明概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宁器材公司,未经瑞宁器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4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