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度调整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01233310.7 | 申请日: | 2001-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86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 发明(设计)人: | 萧俊义;陈聪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24 | 分类号: | G06K9/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学强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度 调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高度调整结构,适用于影像扫描装置,用来调整光学系统与文件放置板间的相对距离。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像扫描仪(Scanner)已成为个人计算机不可缺少的标准配置。对于常用的平台式扫描仪而言,通常包括一光学系统以及一传动装置,由传动装置来带动光学系统(Chassis),使得光学系统的光传感器(Sensor)可以逐步接收文件表面的影像,并将影像转换成电子信号输出。其中,光传感器一般为电荷耦合装置(Charge-Coupled Device,CCD)。
请参考图1、图2,其中图1为公知的平台式扫描仪的定位轴、传动装置及光学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公知的平台式扫描仪的文件放置板、定位轴及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光学系统10的上部具有一光源12、一接收狭缝14,其中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穿透文件放置板40到达文件50的表面,并经由文件50的表面反射后,穿过接收狭缝14而进入光学系统10的内部,进行影像接收处理,并由传动装置20缓慢地带动光学系统10前进,以逐步扫描全部文件50的表面。
综上所述,由于光学系统10必须准确地沿着一特定的线性方向移动,以避免影像扫描时发生影像失真的现象,因此,光学系统10必须沿着一定位轴30作线性平移,其中光学系统10具有一定位轴孔16,用以安装定位轴30,使光学系统10准确地沿着定位轴30的轴线方向作线性平移。如图2所示,由于传动装置20带动光学系统10的一侧,而定位轴30支撑光学系统10的同一侧,因此,需配置一滚轮18在光学系统10的另一侧,使得光学系统10在行进时,仍平行于文件放置板40,以避免光学系统10发生倾斜的现象。
一般的光学系统包括光源、反射镜、透镜及光传感器,并以一盒体外壳将上述构件装入其中,因此,在相同的设计下,光学系统的内部透镜的物距为一固定值。请参考图2,不同设计的平台式扫描仪,其文件放置板40与定位轴30间的距离42不一定相同,也因此对应改变光学系统10与文件放置板40间的距离44,致使文件50的表面并未落在光学系统10的内部透镜(未绘示)的物距上,因而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组光学系统10,以对应改变内部透镜的物距,使得文件50的表面落在新设计的光学系统10的内部透镜的物距上。因此,不同设计的平台式扫描仪,其所对应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也不相同,为此将大幅增加设计及制造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问题,对于同一设计结构的光学系统,将其外壳结构分为盒体及轴载体,并对应配置一调整结构介于盒体及轴载体之间,以适度上下调整盒体与文件放置板间的相对距离,以符合不同设计模块的平台式扫描仪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提出一种高度调整结构,适用于影像扫描装置,大致可分为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其分别配置于盒体及轴载体的一侧,其中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可由卡钩结构、螺栓结构或齿阶结构等方式,在上下平移对位之后相耦接固定,用以调整光学系统的盒体与轴载体间的相对距离,进而调整盒体与文件放置板间的相对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平台式扫描仪的定位轴、传动装置及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公知平台式扫描仪的文件放置板、定位轴及光学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调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高度调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高度调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高度调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第三实施例的高度调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第三实施例的高度调整结构以螺钉固定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高度调整结构以扣接固定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学系统 12:光源
13:盒体 14:接收狭缝
15:轴载体 16:定位轴孔
18:滚轮 20:传动装置
30:定位轴 40:文件放置板
42、44:距离 50:文件
60:底面
100:高度调整结构
110、130、210、310:第一定位部
120、140、220、320:第二定位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3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微电机调节阀控制排量的变排量涡旋压缩机
- 下一篇:履带式管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