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通讯手机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26761.6 | 申请日: | 200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961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龚凯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凯旋 |
主分类号: | H01R25/00 | 分类号: | H01R25/00;H01R12/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3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通讯 手机 智能卡 连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个智能卡位的移动通讯手机。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讯手机的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
现有的移动通讯手机采用的均是一机一卡的电路,虽然它使用方便,但对于某些手机用户仍有不方便之处。如拥有多个智能卡的用户,常常是将智能卡换来换去使用或同时携带几个移动通讯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极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移动通讯手机提供了一种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它能使一个移动通讯手机内装载多个智能卡,并可自由地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智能卡进入通讯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通讯手机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2-10组的电源控制电路,各组含有:三极管1、电阻2、三极管3、电容器4、5、6构成;它们之间的电连接均为:三极管1的基极与中央处理器的控制端电连接;三极管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3的发射极连接在电源端;三极管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2与地电连接;三极管1的发射极同时与三极管3的基极连接;同时2-10组的电源控制电路里每个三极管3的集电极与智能卡位电连接。
所述的2-10个的智能卡时钟端、数据端、复位端分别与手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2-10组相对应的时钟端、数据端、复位端电连接。
所述手机中的中央处理器与2-10个智能卡电连接。
所述的2-10个智能卡位的时钟端、数据端、复位端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的时钟端、数据端、复位端三个端头并联连接。
所述的手机2-10组智能卡位的电源控制电路,分别和中央处理器的智能选择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是通过移动通讯手机中的中央处理器控制了多个智能卡位电源的输入,有选择的让电源进入多个智卡位控制电路中的某一个,并对该智能卡位进行供电,使该卡进入工作状态,而使其它的智能卡位断电处于非工作状态。
上述发明的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当移动通讯手机电源开通后,经电源调节器的触发端启动电源输出相应的电源,当电源供到各相应电路时,逻辑电路在程序的控制下进行开机自检。当一切正常时,由中央处理器根据编写选择多个智能卡工作的程序,向所选择入网的某个智能卡位的连接电路发出指令,通过中央处理器多个智能卡位电源控制端输出一个高电平,让射频逻辑电源维持输出,并导通所选择入网的某个智能卡位控制电路将电源提供到该智能卡位的VCC端。同时逻辑电路控制发射电路将该智能卡的相关信息发出,向移动通讯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联系注册,该智能卡将通过系统对其的通讯资料信息进行准确真实的检索,确认无误后将注册成功,这样该选择入网的智能卡才能进入移动通讯网络,处于待机工作状态。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智能卡位的连接电路用作移动通讯中,可显示出对本地、异地漫游通讯网络任意灵活的选择性能。使用户能享受到最便捷服务的优越性以及最具廉价实惠的经济性,其实用性空间极为宽广。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单个智能卡位电路连接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路原理方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路连接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电路连接图。
在图1中,单个智能卡位的电源控制电路含有三极管1、电阻2、三极管3、电容器4、5、6组合构成。三极管1的基极与中央处理器的控制端电连接,三极管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3的发射极连接在电源端,三极管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2与地连通,三极管1的发射极同时与三极管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3的集电极与电容器4、5、6连接,电容器4、5、6并联连接在一起,同时与地连通。
智能卡电源开启电路的控制信号,来自于手机中央处理器的智能卡电源输出端。当逻辑电路检测到智能卡被安装正确时,手机中央处理器的智能卡电源输出端输出一个高电平,给智能卡电源控制电路中的三极管1和电阻2,将三极管3导通,使得到的电源通过电容器4、5、6输送到智能卡位的VCC端,此时该智能卡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凯旋,未经龚凯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67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