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MEMS技术的全海深湍流混合矩阵型剖面观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73834.0 | 申请日: | 201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18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薛晨阳;宋大雷;杨华;姜迁里;张国军;何常德;王任鑫;韩建强;何剑;穆继亮;年夫顺;张增星;王大为;田竹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G01M10/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海洋湍流观测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全海深湍流混合矩阵型剖面观测系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海洋湍流观测技术无法实现全海深同步多采样点立体观测的问题。基于MEMS技术的全海深湍流混合矩阵型剖面观测系统,包括母弹观测系统和子弹观测系统;所述母弹观测系统包括母弹壳体、母弹整流罩、提拉锁、姿态稳定束、通信模块、母弹传感模块、母弹运行监测模块、母弹数据存储模块、母弹微控单元、母弹电池、母弹电磁抛载机构、母弹配重、水深监测模块、机械臂;所述子弹观测系统包括子弹壳体、子弹整流罩、导航定位模块、子弹传感模块、子弹运行监测模块、子弹数据存储模块、子弹微控单元、子弹电池。本发明适用于海洋湍流观测。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mems 技术 全海深 湍流 混合 矩阵 剖面 观测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全海深湍流混合矩阵型剖面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母弹观测系统和子弹观测系统;所述母弹观测系统包括母弹壳体(101)、母弹整流罩(102)、提拉锁(103)、姿态稳定束(104)、通信模块(105)、母弹传感模块(106)、母弹运行监测模块(107)、母弹数据存储模块(108)、母弹微控单元(109)、母弹电池(110)、母弹电磁抛载机构、母弹配重(111)、水深监测模块(112)、机械臂(113);母弹壳体(101)采用圆筒状结构;母弹壳体(101)的上端设有端壁,下端设有敞口;母弹壳体(101)的内腔设有隔板,该隔板将母弹壳体(101)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母弹整流罩(102)封盖于母弹壳体(101)的下端敞口;提拉锁(103)固定于母弹壳体(101)的上端端壁;姿态稳定束(104)的数目为四个;四个姿态稳定束(104)均固定于母弹壳体(101)的外侧壁上部,且四个姿态稳定束(104)围绕母弹壳体(101)的轴线等距排列;通信模块(105)、母弹传感模块(106)、母弹运行监测模块(107)、母弹数据存储模块(108)、母弹微控单元(109)、母弹电池(110)、母弹电磁抛载机构均固定于母弹壳体(101)的上腔室;通信模块(105)的信号端、母弹传感模块(106)的敏感端均穿过母弹壳体(101)的上端端壁伸至母弹壳体(101)的外部;母弹配重(111)贯穿嵌设于母弹壳体(101)的上腔室侧壁,且母弹配重(111)可脱离地固定于母弹电磁抛载机构的活动端;水深监测模块(112)固定于母弹壳体(101)的下腔室,且水深监测模块(112)的敏感端穿过母弹整流罩(102)伸至母弹壳体(101)的外部;机械臂(113)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机械臂(113)均固定于母弹壳体(101)的下腔室,且四个机械臂(113)围绕母弹壳体(101)的轴线等距排列;通信模块(105)的信号端、母弹传感模块(106)的信号端、母弹运行监测模块(107)的信号端、母弹数据存储模块(108)的信号端、母弹电磁抛载机构的信号端、水深监测模块(112)的信号端、机械臂(113)的信号端均与母弹微控单元(109)的信号端连接;母弹电池(110)的供电端分别与通信模块(105)的电源端、母弹传感模块(106)的电源端、母弹运行监测模块(107)的电源端、母弹数据存储模块(108)的电源端、母弹微控单元(109)的电源端、母弹电磁抛载机构的电源端、水深监测模块(112)的电源端、机械臂(113)的电源端连接;所述子弹观测系统包括子弹壳体(201)、子弹整流罩(202)、导航定位模块(203)、子弹传感模块(204)、子弹运行监测模块(205)、子弹数据存储模块(206)、子弹微控单元(207)、子弹电池(208)、电源管理模块、能量采集模块(209)、子弹电磁抛载机构、子弹配重(210);子弹壳体(201)采用圆筒状结构;子弹壳体(201)的上端设有端壁,下端设有敞口;子弹整流罩(202)封盖于子弹壳体(201)的下端敞口;导航定位模块(203)、子弹传感模块(204)、子弹运行监测模块(205)、子弹数据存储模块(206)、子弹微控单元(207)、子弹电池(208)、电源管理模块、能量采集模块(209)、子弹电磁抛载机构均固定于子弹壳体(201)的内腔;子弹传感模块(204)的敏感端穿过子弹整流罩(202)伸至子弹壳体(201)的外部;子弹配重(210)贯穿嵌设于子弹壳体(201)的侧壁,且子弹配重(210)可脱离地固定于子弹电磁抛载机构的活动端;导航定位模块(203)的信号端、子弹传感模块(204)的信号端、子弹运行监测模块(205)的信号端、子弹数据存储模块(206)的信号端均与子弹微控单元(207)的信号端连接;子弹电池(208)的供电端分别与导航定位模块(203)的电源端、子弹传感模块(204)的电源端、子弹运行监测模块(205)的电源端、子弹数据存储模块(206)的电源端、子弹微控单元(207)的电源端、子弹电磁抛载机构的电源端连接;能量采集模块(209)的输出端通过电源管理模块与子弹电池(208)的充电端连接;所述子弹观测系统的数目为四个;四个子弹观测系统的子弹壳体(201)均贯穿嵌设于母弹壳体(101)的下腔室侧壁,且四个子弹观测系统的子弹壳体(201)分别可脱离地固定于四个机械臂(113)的活动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7383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闭型可精确投放的水下运输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观赏性的仿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