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及钛合金连续轧制加工装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4519.7 | 申请日: | 2016-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0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战英;罗斌莉;陈志宏;朱峰;曹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赛特思迈钛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00 | 分类号: | B21B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钛及钛合金连续轧制加工装备,包括在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加热炉、三辊可逆粗轧机组、半闭式中轧机组I、半闭式中轧机组II、半闭式中轧机组III、半闭式中轧机组IV、半闭式中轧机组V、半闭式中轧机组VI、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I、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V、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一拖四精轧机组、冷床及卷线机,解决了现有钛及钛合金棒材轧制方式存在的加工工序多、效率低及加工后的棒材组织不均匀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钛合金 连续 轧制 加工 装备 | ||
【主权项】:
1.一种钛及钛合金连续轧制加工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加热炉(1)、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半闭式中轧机组I(6)、半闭式中轧机组II(7)、半闭式中轧机组III(8)、半闭式中轧机组IV(9)、半闭式中轧机组V(10)、半闭式中轧机组VI(11)、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14)、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15)、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I(16)、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V(17)、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19)、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20)、一拖四精轧机组(22)、冷床(24)及卷线机(23),加热炉(1)的出料口通过辊道a(2)与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的进料口连接,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的出料口通过辊道b(5)与半闭式中轧机组I(6)的进料口连接,辊道b(5)的中间位置设有鳄鱼剪(4),半闭式中轧机组VI(11)的出料口通过辊道c(13)与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14)的进料口连接,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20)的出料口通过辊道d(21)与一拖四精轧机组(22)的进料口连接;所述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为450三辊可逆粗轧机组,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内设有九个道次的孔型,其中第一道次、第二道次、第三道次、第四道次的孔型为箱形;第五道次、第七道次、第九道次的孔型为方形孔;第六道次、第八道次的孔型为六角形孔;所述半闭式中轧机组I(6)、半闭式中轧机组II(7)、半闭式中轧机组III(8)、半闭式中轧机组IV(9)、半闭式中轧机组V(10)、半闭式中轧机组VI(11)均为300半闭式中轧机组,半闭式中轧机组I(6)、半闭式中轧机组II(7)、半闭式中轧机组III(8)、半闭式中轧机组IV(9)、半闭式中轧机组V(10)、半闭式中轧机组VI(11)中分别设有一个道次的孔型;所述半闭式中轧机组I(6)、半闭式中轧机组II(7)、半闭式中轧机组III(8)、半闭式中轧机组IV(9)、半闭式中轧机组V(10)、半闭式中轧机组VI(11)中各道次的相应孔型依次为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圆形;所述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14)、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15)、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I(16)、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V(17)、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19)、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20)均为250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14)、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15)、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I(16)、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V(17)、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19)、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20)均设有一个道次的孔型;所述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14)、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15)、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II(16)、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IV(17)、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19)、短应力线预精轧机组VI(20)各道次对应的孔型依次为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圆形;所述一拖四精轧机组(22)为260一拖四平立转换精轧机组,一拖四精轧机组(22)中的四个轧机中各设有一个道次的孔型,所述一拖四精轧机组(22)中的四个轧机中的各道次孔型依次为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及圆形;所述三辊可逆粗轧机组(3)中包括粗轧上辊(3‑1)、粗轧中辊(3‑2)及粗轧下辊(3‑3),绕粗轧上辊(3‑1)的辊体圆周上依次沿水平方向开有一圈凹槽a(3‑1‑1)、一圈凹槽b(3‑1‑2)、一圈凹槽c(3‑1‑3)及一圈凹槽d(3‑1‑4),凹槽a(3‑1‑1)靠近粗轧上辊(3‑1)的传动端开设;绕所述粗轧中辊(3‑2)的辊体圆周上依次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一圈凹槽e(3‑2‑1)、一圈凹槽f(3‑2‑2)、一圈凹槽g(3‑2‑3)、一圈凹槽h(3‑2‑4)、一圈凹槽I(3‑2‑5)、凹槽J(3‑2‑6)、凹槽k(3‑2‑7),凹槽e(3‑2‑1)靠近粗轧中辊(3‑2)的传动端开设;所述凹槽e(3‑2‑1)正对设置在凹槽a(3‑1‑1)的下方,凹槽e(3‑2‑1)与凹槽a(3‑1‑1)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二道次孔型(3‑5);所述凹槽f(3‑2‑2)正对设置在凹槽b(3‑1‑2)的下方,凹槽f(3‑2‑2)与凹槽b(3‑1‑2)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四道次孔型(3‑7);所述凹槽h(3‑2‑4)正对设置在凹槽c(3‑1‑3)的下方,凹槽h(3‑2‑4)与凹槽c(3‑1‑3)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六道次孔型(3‑9);所述凹槽J(3‑2‑6)正对设置在凹槽d(3‑1‑4)的下方,凹槽J(3‑2‑6)与凹槽d(3‑1‑4)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八道次孔型(3‑11);绕所述粗轧下辊(3‑3)的辊体圆周上依次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一圈凹槽L(3‑3‑1)、一圈凹槽m(3‑3‑2)、一圈凹槽n(3‑3‑3)、一圈凹槽o(3‑3‑4)、一圈凹槽p(3‑3‑5),凹槽L(3‑3‑1)靠近粗轧下辊(3‑3)的传动端开设;所述凹槽L(3‑3‑1)正对设置在凹槽e(3‑2‑1)的下方,凹槽L(3‑3‑1)与凹槽e(3‑2‑1)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一道次孔型(3‑4);所述凹槽m(3‑3‑2)正对设置在凹槽f(3‑2‑2)的下方,凹槽f(3‑2‑2)与凹槽m(3‑3‑2)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三道次孔型(3‑6);所述凹槽n(3‑3‑3)正对设置在凹槽g(3‑2‑3)的下方,凹槽n(3‑3‑3)与凹槽g(3‑2‑3)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五道次孔型(3‑8);所述凹槽o(3‑3‑4)正对设置在凹槽I(3‑2‑5)的下方,凹槽o(3‑3‑4)与凹槽I(3‑2‑5)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七道次孔型(3‑10);所述凹槽p(3‑3‑5)正对设置在凹槽k(3‑2‑7)的下方,凹槽p(3‑3‑5)与凹槽k(3‑2‑7)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且拼接构成粗轧第九道次孔型(3‑1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赛特思迈钛业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赛特思迈钛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24519.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轧辊的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