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5112.7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5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义;宜佳敏;李海涛;魏文军;宋英杰;张绍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15/00 | 分类号: | B62D15/00;B62D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车辆行走领域,公开了一种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包括车架、等腰转向梯形MPQN、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右联接平行四边形DCPM、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左联接平行四边形HGQN及左、右转向节和车轮组成,实现轮距调整过程中及调定任意轮距后均可适应车辆的行驶转向;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轮距无级调整机构,由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中保留轮距调整部分、去掉联动转向部分构成,由一组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和一组车辆轮距无级调整机构组成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前轮转向底盘,由两组相同的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组成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四轮转向底盘,可以适应不同行距的农作物机械化作业要求。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轮距 调整 车辆 转向 机构 | ||
【主权项】:
适应轮距调整车辆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车架(22)上设置有纵向滑道(221)、右横向滑道(222)和左横向滑道(223),右横向滑道(222)和左横向滑道(223)共运动轴线并与纵向滑道(221)的运动轴线垂直且对称布置,主动杆(1)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纵向滑道(221)约束,主动杆(1)的一端与底杆(2)中点垂直固连,右腰杆(4)与左腰杆(5)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底杆(2)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顶杆(3)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形成等腰转向梯形MPQN,两直行底角分别为f0、g0,f0=g0,右摆杆(6)与右转向臂(8)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右导杆(14)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右平衡杆(16)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右导杆(14)与右平衡杆(16)等长,形成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右导杆(14)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右横向滑道(222)约束,右后连杆(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P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C上,右前连杆(1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M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右驱动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D上,右后连杆(10)与右前连杆(12)等长,右摆杆(6)与右腰杆(4)等长,形成右联接平行四边形DCPM,右转向节(18)与右转向臂(8)成180°‑g0角固连、共同绕A点转动,右转向节(18)联接右车轮(20)并控制其方向,左摆杆(7)与左转向臂(9)等长、各自的一端分别与左导杆(15)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平衡杆(17)的两端点转动连接,左导杆(15)与左平衡杆(17)等长,形成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左导杆(15)与车架(22)移动联接由左横向滑道(223)约束,左后连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Q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的顶点G上,左前连杆(1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等腰转向梯形MPQN的顶点N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左驱动平行四边形EFGH的顶点H上,左后连杆(11)与左前连杆(13)等长,左摆杆(7)与左腰杆(5)等长,形成左联接平行四边形HGQN,左转向节(19)与左转向臂(9)成180°‑f0角固连、共同绕E点转动,左转向节(19)联接左车轮(21)并控制其方向,右导杆(14)与左导杆(15)等长,右后连杆(10)与左后连杆(11)等长,右转向节(18)与左转向节(19)等长,主动杆(1)相对车架(22)的纵向滑道(221)移动,左、右车轮的轮距改变,右腰杆(4)相对底杆(2)绕M点转动或左腰杆(5)相对底杆(2)绕N点转动,实现左、右车轮的转向。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95112.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