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38922.6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37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钟根带;曾福林;姬春霞;李文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2 | 分类号: | G01B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8 | 代理人: | 马盼 |
地址: | 5107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cb 钻孔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其中,背钻孔的底部为钻孔,所述钻孔底部为焊盘;测量装置包括:下测试架,包括下探针,所述下探针与所述焊盘相抵接;上测试架,包括上探针;所述上探针的外径小于所述背钻孔的内径;电测设备,同时连接所述上探针和下探针,所述上探针、下探针和电测设备导通。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背钻孔内残桩是否超标,检测速度快,效率高,进一步确保了PCB板的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背钻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背钻工艺广泛应于高频高速的PCB中,背钻的工艺指的是将钻孔中多余的铜层钻掉,避免高速信号传输反射、散射、延迟等给信号带来失真的问题。在背钻工艺中,往往会因为定位不准导致背钻孔偏斜,造成背钻孔内残桩超长。针对残桩长度超标的现象,目前是质检员采用放大镜进行肉眼检查,人工检查严重依赖质检员的工作经验,且长时间作业易疲劳,造成残桩漏检;进而影响PCB使用过程中的信号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背钻孔内残桩是否超标,检测速度快,效率高,进一步确保了PCB板的使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PCB背钻孔残桩的测量装置,其中,背钻孔的底部为钻孔,所述钻孔底部为焊盘;包括:
下测试架,包括下探针,所述下探针与所述焊盘相抵接;
上测试架,包括上探针;所述上探针的外径小于所述背钻孔的内径;
电测设备,同时连接所述上探针和下探针,所述上探针、下探针和电测设备导通。
进一步的,背钻板上设置有下测试架固定孔,所述下测试架中设置有下测试架定位销,所述下测试架定位销与所述下测试架固定孔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下测试架远离背钻板的一侧设置有竖直销钉。
进一步的,背钻板上设置有上测试架固定孔,所述上测试架中设置有上测试架定位销,所述上测试架定位销与所述上测试架固定孔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上测试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水平销钉。
进一步的,所述上探针包括测试部和绝缘部,所述绝缘部位于测试部远离背钻孔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部远离绝缘部的一端为弧状结构,且测试部轴线位置相对于两边位置凹陷。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部在轴线方向的长度为3-5mm;所述测试部在轴线方向的长度为X-0.4mm;X表示背钻孔所用的钻刀在轴线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部的外径与测试部的外径均为Y-0.05mm;Y表示背钻孔所用的钻刀的刀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申请中下探针连接钻孔下方的焊盘,焊盘为导体;上探针从顶部伸入至背钻孔内部,并通过电测设备与下探针导通,若背钻孔内残桩超标,则上探针和下探针与电测设备形成通路;若背钻孔内残桩未超标,则上探针和下探针无法形成通路,本申请通过在电测设备中观测是否形成通路,便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背钻孔内残桩是否超标,大大提高了背钻孔的检测效率,确保了PCB板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38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切刀驱动装置及裁切设备
- 下一篇:基于分段式槽蓄河床的河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