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01207.7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0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林家坚;刘同;任健;朱琳;余天竑;徐碧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C7/047 | 分类号: | F02C7/047;F02C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骆希聪 |
地址: | 2002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进气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包括:外层唇口,位于进气道的最外缘;内层唇口,具有进气孔,内层唇口在进气道内临近外层唇口设置,且内层唇口与外层唇口之间形成唇口腔;以及引气管,引气管的前端通过进气孔伸入唇口腔中,且引气管的后端连接高温气体源。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发动机进气道重量的前提下快速除冰,并提升发动机进气道抗鸟撞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
背景技术
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通常由于环境温度低空气湿度高,而导致涡扇发动机进气道唇口处出现结冰的情况。受进气道唇口结冰的影响,发动机的气动型面会变得凹凸不平,使得发动机进气道的进气道品质变差,从而导致发动机的性能下降。
此外,由于进气道所处的位置在发动机的前端,如果唇口处的冰块在发动机振动载荷作用下从唇口上脱落,进入发动机内流道随气流进如低压压气机与高速转动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低压压气机叶片相撞,损坏发动机风扇叶片和低压压气机叶片。由于与冰块相撞被损坏而使得飞机上的部件不得不进行更换,致使飞机停飞给航空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防止发动机进气道唇口上出现结冰或将已经出现的结冰消除,目前常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引气管路从发动机的核心机处将高温气体,引到由进气道唇口和前隔框组成的D型腔室中。高温气体通过热传递对进气道唇口加热从而去除唇口上的结冰。为提高热气给唇口的加热速度,目前的防冰技术方案中通常会在D型腔室中设计顺发动机环向的笛形管,高温高压气体从笛形管的小孔喷射到唇口上,从而达到快速加热唇口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结构方式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例如,为将笛形管固定在D型腔内,需要设计专门的支撑结构将笛形管与前隔框相连接。此外为加快唇口的加热速度,目前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尽量降低发动机唇口的厚度来解决加热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然而这样在遇到飞鸟撞击时发动机唇口的前端容易损害。这些现有的除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发动机唇口的负担或降低了其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发动机进气道重量的前提下快速除冰,并提升发动机进气道抗鸟撞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道的唇口结构,包括:外层唇口,位于所述进气道的最外缘;内层唇口,具有进气孔,所述内层唇口在所述进气道内临近所述外层唇口设置,且所述内层唇口与所述外层唇口之间形成唇口腔;以及引气管,所述引气管的前端通过所述进气孔伸入所述唇口腔中,且所述引气管的后端连接高温气体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气管还包括主体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主体,且所述转动部的前端通过所述进气孔伸入所述唇口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周围还设有密封法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外侧设有波纹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唇口上开设有排气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前隔框,在所述进气道内、所述唇口腔外临近所述内层唇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隔框上还设有开口,所述开口适于所述引气管穿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隔框与所述外层唇口之间还形成包括所述唇口腔的前隔腔,且所述唇口腔的容积是所述前隔腔容积的15%~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唇口和内层唇口形状一致且材质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唇口和内层唇口的材质为铝合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012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