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改良板结退化土壤的预埋管网装置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3956.6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0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唐占辉;罗政;张刚;李旭;王德利;路莹;黎湘云;周旭航;张洋婕;朱慧;钟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5/06 | 分类号: | A01G2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改良 板结 退化 土壤 管网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种适用于改良板结退化土壤的预埋管网装置,包括设置有管道阵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阵网络系统包括万向头以及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为空腔,所述管道表面设置有预留孔洞,所述管道上设置有褶状突起部和螺旋折痕部,所述万向头上均匀分布十个万向头接口,所述万向头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管道,可使植被在难以生存的土壤环境中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沿着预埋设的网络系统,激发根系沿管内增殖,也同时通过管壁向管外土壤拓展,从而逐步恢复地上植被,最终使退化土壤逐步恢复到良好和可持续的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系统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改良板结退化土壤的预埋管网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界中,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形成种子。植物种子又经过虫媒、风媒、水媒等媒介落入土壤中,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种子萌发,经过细胞分裂,胚发育成胚芽和胚根,利用胚乳提供的营养,幼苗破土而出,形成茎、枝、叶和复杂的根系统,组成了植株。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完成营养生殖。当成体后,植物而进入生殖繁殖阶段,一方面通过开花结果散布种子进行新的一轮生命过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根系分蘖完成子代繁育过程。
在土壤中,植物发育生活史过程能够形成复杂的根系网络系统,根系在发育早期,垂直根系的自然分枝能力较低,同时所发新根又多为生长根,较少萌发吸收根。水平根系则相反,表现有较强的分枝性,也较易诱发吸收根。发育后期,差别更为明显:垂直根再发能力大大下降,水平根在人为干预下,只要地上部生长正常,就一直具有不断分枝能力。水平根系以表土下30厘米为界,进一步划分为面层根及深层根。春季多雨季节,表土30厘米内土层为根系活跃层;高温、秋冬旱、冷季节,根系活跃层则转移至30厘米以下的深土层。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直接从主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称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基部又可产生新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形成次二级分蘖。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第三级、第四级分蘖。植物根系生长需要土壤为其提供养分和水分,作为植物根系伸展、固持的介质。板结退化土壤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土壤中的养分无法储存、供应。在板结土壤中,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分蘖、扎根、得到养分。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化肥施用过量的影响,土壤板结现象日益严重。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土壤孔隙度减少,通透性差,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分解延缓,理化性质恶化。
土壤板结导致通透性差,地温降低,致使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水、气、热状况不能很好的协调,其供肥、保肥、保水能力弱。地力逐渐衰退,土壤肥力随之下降,不能很好地满足作物等植被的生长发育。
目前,土壤板结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七个方面:
1、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黏土中的黏粒含量较多,加之耕作层平均不到20cm,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雨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表层结皮;
2、有机物料投入少。不施有机肥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理化性状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
3、塑料废弃物污染。地膜和塑料袋等没有清理完,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我国每年随着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大部分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易降解,造成板结。
4、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农家肥严重不足,重氮轻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长期施用硫酸铵也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9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