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具大量程和高精度的双环式微机械陀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3924.6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7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曹慧亮;刘俊;石云波;唐军;申冲;赵锐;刘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656 | 分类号: | G01C19/5656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具 量程 高精度 式微 机械 陀螺 结构 | ||
1.一种兼具大量程和高精度的双环式微机械陀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基底、谐振子部分、电极部分;
所述谐振子部分包括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圆柱状中心锚点(21)、八个块状外围锚点(22)、八根轮辐状内侧弹性支撑悬梁(31)、八根轮辐状外侧弹性支撑悬梁(32);
所述电极部分包括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
其中,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和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均置放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中心线和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中心线相互重合;
圆柱状中心锚点(21)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圆柱状中心锚点(21)位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内腔;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和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中心线相互重合;
八个块状外围锚点(22)均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八个块状外围锚点(22)均位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外部;八个块状外围锚点(22)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八根轮辐状内侧弹性支撑悬梁(31)均位于圆柱状中心锚点(21)和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之间,且八根轮辐状内侧弹性支撑悬梁(31)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每根轮辐状内侧弹性支撑悬梁(31)均由第一直形梁段(31a)、第一S形梁段(31b)、第二直形梁段(31c)构成;第一直形梁段(31a)的尾端与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外侧面固定;第一S形梁段(31b)的尾端与第一直形梁段(31a)的首端固定;第二直形梁段(31c)的尾端与第一S形梁段(31b)的首端固定;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内侧面固定;
八根轮辐状外侧弹性支撑悬梁(32)一一对应地位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和八个块状外围锚点(22)之间,且八根轮辐状外侧弹性支撑悬梁(32)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每根轮辐状外侧弹性支撑悬梁(32)均由第三直形梁段(32a)、第二S形梁段(32b)、第四直形梁段(32c)构成;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外侧面固定;第二S形梁段(32b)的尾端与第三直形梁段(32a)的首端固定;第四直形梁段(32c)的尾端与第二S形梁段(32b)的首端固定;第四直形梁段(32c)的首端与对应的块状外围锚点(22)的内侧面固定;
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和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均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和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均位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和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之间;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和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交错排列;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的中点位置与第一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三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五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七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一一正对;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的中点位置与第二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四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六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第八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首端一一正对;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的内侧面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外侧面共同构成四个微电容器;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的内侧面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外侧面共同构成四个微电容器;
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和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均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和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均位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和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之间;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和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交错排列;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的中点位置与第一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三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五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七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一一正对;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的中点位置与第二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四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六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第八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尾端一一正对;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的外侧面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内侧面共同构成四个微电容器;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的外侧面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内侧面共同构成四个微电容器;
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均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均位于圆柱状中心锚点(21)和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之间;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一一对应地对称分布于八根第二直形梁段(31c)的两侧;八对弧形内层控制电极(61)的外侧面与圆环状内层谐振质量(11)的内侧面共同构成八对微电容器;其中,与四个弧形内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1)位置对应的四对微电容器作为四对内层驱动模态激励电容,与四个弧形内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1)位置对应的四对微电容器作为四对内层检测模态力反馈电容;
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均键合于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且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均位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外部;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围绕圆柱状中心锚点(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一一对应地对称分布于八根第三直形梁段(32a)的两侧;八对弧形外层控制电极(62)的内侧面与圆环状外层谐振质量(12)的外侧面共同构成八对微电容器;其中,与四个弧形外层驱动模态位移测量电极(42)位置对应的四对微电容器作为四对外层驱动模态激励电容,与四个弧形外层检测模态位移测量电极(52)位置对应的四对微电容器作为四对外层检测模态力反馈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92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螺旋桨叶片角度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院感科用杀菌消毒的中药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