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9450.8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4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彭超;田沛洲;向光伟;史玉杰;唐新武;易国庆;贾巍;潘华烨;张璜炜;汪多炜;庞超;王玉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7;G06F30/15;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绵阳山之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88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翼 变形 铰链 力矩 天平 有限元分析 方法 | ||
1.一种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1)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对机翼、铰链力矩天平、第一盖板、第二盖板进行三维模型构建;构建的三维模型包括机翼、铰链力矩天平、第一盖板、第二盖板,铰链力矩天平设置在机翼上且铰链力矩天平位于机翼上靠近方向舵的一侧,所述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设置在铰链力矩天平两侧且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与机翼固定连接;
(2)将步骤(1)构建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网格划分;
(3)固定机翼后,对铰链力矩天平实施加载;
(4)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对铰链力矩天平实施加载;
(5)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在机翼任取一加载点并记为机翼加载点,对机翼加载点施加机翼载荷;
(6)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在步骤(5)的机翼加载点施加机翼载荷,同时对铰链力矩天平实施加载;
(7)在机翼两侧加装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对铰链力矩天平实施加载;
(8)对比步骤(3)和步骤(4)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分析结果,得到固定机翼的不同位置对铰链力矩天平测量结果的影响δI;
相对误差δI的计算公式如下:
;
(9)对比步骤(4)、步骤(5)和步骤(6)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分析结果,得到机翼变形对铰链力矩天平测量结果的影响δII;
相对误差δII的计算公式如下:
;
(10)对比步骤(6)和步骤(7)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分析结果,得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对铰链力矩天平测量结果的影响δIII;
相对误差δIII的计算公式如下:
;
(11)若δI、δII、δIII中铰链力矩分量的测量误差在风洞试验允许范围内,则该模型中铰链力矩天平的测量不确定度越小;反之,则该模型中铰链力矩天平的测量不确定度越大,需要对铰链力矩天平、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优化,或需要增加外置电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其中,为步骤(3)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应变输出,为步骤(4)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应变输出,为步骤(5)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应变输出,为步骤(6)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应变输出,为步骤(7)中铰链力矩天平各分量的应变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在铰链力矩天平的天平自由端分别对铰链力矩天平施加各分量的设计载荷,设计载荷拟合至铰链力矩天平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在铰链力矩天平的天平自由端分别对铰链力矩天平施加各分量的设计载荷,设计载荷拟合至铰链力矩天平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在步骤(5)的机翼加载点施加机翼载荷,同时在铰链力矩天平的天平自由端分别对铰链力矩天平施加各分量的设计载荷,设计载荷拟合至铰链力矩天平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6)中,是在机翼两侧未加装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的前提下进行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在机翼两侧加装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固定机翼与机身的连接面,在铰链力矩天平的天平自由端分别对铰链力矩天平施加各分量的设计载荷,设计载荷拟合至铰链力矩天平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加载点设置在机翼上且位于铰链力矩天平外侧并靠近翼尖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带机翼变形的铰链力矩天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中,外置电桥设置在铰链力矩天平与机翼的连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945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