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6699.3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5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冯锦程;朱华美;周玮;李志辉;阮尔博;崔可欣;董伟;于秀敏;于福东;张成;周增辉;杨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5/20 | 分类号: | H02K5/20;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睿智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5 | 代理人: | 卢娇娇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冷却 油路 结构 | ||
1.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壳的壳壁中的机壳油道、分别设置在电机的转轴的两端的两个第一冷却油路和设置在电机的转子中的第二冷却油路,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固连,所述电机机壳的壳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所述电机机壳的壳壁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喷油孔和若干个第一回油孔,所述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孔和所述第一回油孔分别与所述机壳油道连通;两个所述第一冷却油路分别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油路连通,一个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油口,另一个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油口;
所述电机机壳包括侧壁和两端的端盖;所述机壳油道分布在所述侧壁和两个所述端盖中,且所述端盖中的所述机壳油道与所述侧壁中的所述机壳油道连通;所述转轴和所述侧壁水平,两个所述端盖竖直,所述电机机壳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在的水平面分为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所述上半壳体与所述下半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位于所述上半壳体的顶端中心;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下半壳体的底端中心;所述第一喷油孔和所述第一回油孔均位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喷油孔均正对所述电机的定子端部绕组,所述第一回油孔位于所述侧壁的两个端部;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喷油孔位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回油孔的上方;所述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喷油孔,所述侧壁的两端的所述第一喷油孔的布置角度均为240°,共设置9个第一喷油孔,每间隔30°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喷油孔,所述侧壁的两端的所述第一喷油孔均关于所述电机机壳的轴向竖直中心面对称分布;
设置有所述第二进油口的所述第一冷却油路通过若干个第二喷油孔与所述第二冷却油路连通,设置有所述第二出油口的所述第一冷却油路通过若干个第二回油孔与所述第二冷却油路连通;若干个所述第二喷油孔和若干个所述第二回油孔分别沿所述转轴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喷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孔均呈弧形;两个所述第一冷却油路均为与所述转轴同轴的盲孔,所述第二进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为盲孔的孔口;所述第二喷油孔与所述第二回油孔中间处无油路,即第二喷油孔与第二回油孔中间处的转轴为实心;
所述电机冷却油路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冷却油在油泵的输送下通过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按6:4的流量分为两部分对电机进行冷却;第一部分60%的冷却油从电机上半机壳处的第一进油口处流入,在电机机壳内的机壳油道内流动,对电机机壳进行冷却;机壳油道中的部分冷却油流经机壳端部由第一喷油孔喷出,对定子端部绕组进行冷却,然后经第一回油孔流入机壳油道中,并最后从第一出油口流出;另一部分冷却油流淌在侧壁和端盖上的机壳油道中,可对端盖、机壳内的热空气,轴承进行冷却;第二部分40%的冷却油从转轴上的第二进油口进入,经第一冷却油路从转轴上的第二喷油孔依靠离心力被甩出,经过第二冷却油路对磁钢、转子进行冷却,然后从第二回油孔流回,最后从第二出油口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669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