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研究提高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营养因素的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341.5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0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金其贯;孙奇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50/50;A23K20/147;G01N21/78;G01N3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申玲红 |
地址: | 2250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研究 提高 训练 大鼠 小鼠 运动 耐力 营养 因素 实验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提高运动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的营养因素研究技术领域,提供了研究提高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营养因素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大鼠或小鼠)、动物实验、力竭性运动试验、取材和指标测定、数据测定以及结果分析的步骤,本研究在对大鼠或小鼠进行耐力性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补充营养因子,6周后测定大鼠或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静息时肌、肝糖原含量、血红蛋白(Hb)含量和血清睾酮(T)、皮质酮(C)含量,分析在有运动训练或无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补充营养因子对提高大鼠或小鼠运动能力的作用及其剂量效应,为营养因子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提高运动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的营养因素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研究提高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营养因素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运动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如果辅以适当的营养干预对运动训练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高效运动因子的筛选在运动营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对高效运动因子的筛选是参照《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抗疲劳实验方法来进行的。但是这种筛选和评价方法只是关注了营养因子对机体抗疲劳的作用,而忽略了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的这个因素,因此,对于评价营养因子能否增加运动训练机体的运动耐力并不充分,因此,本研究在参照《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抗疲劳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考虑营养和运动训练两个因素,利用析因方差分析的理论,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营养因子和运动训练对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重比较分析无和有训练状态下补充营养因子提高运动耐力的效应及其剂量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研究提高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营养因素的实验方法,旨在探讨运动训练和/或补充营养因子对提高大鼠或小鼠运动能力的作用、交互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营养因子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研究提高训练大鼠或小鼠运动耐力营养因素的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实验动物:雄性大鼠或小鼠;
S2、动物实验:取大鼠或小鼠80只,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即对照组、营养因子低剂量组、营养因子中剂量组、营养因子高剂量组、运动训练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低剂量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中剂量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高剂量组,每组10只,饲养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采用国家标准齿类饲料喂养,自由饮水;
对照组、营养因子低剂量组、营养因子中剂量组和营养因子高剂量组不进行运动训练;在固定的时间向对照组灌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营养因子低剂量组、营养因子中剂量组和营养因子高剂量组分别灌服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新鲜低、中、高剂量的营养因子溶液;在3个剂量组中,其中一个剂量应相当于人推荐摄入量的5-10倍;
运动训练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低剂量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中剂量组、运动训练+营养因子高剂量组在上午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和相应剂量的营养因子溶液;在下午进行3%的负重游泳训练;第1周进行适应性训练,游泳时间从开始的15min在1周之内过渡到60min,以后维持此运动时间,每周6次,共6周;每周测量一次体重,调整营养因子的补充量;
S3、力竭性运动试验:取材前3天让大鼠或小鼠进行负重5%的力竭游泳运动实验,记录为大鼠或小鼠游泳时间(min);
S4、取材和指标测定:取材在力竭性运动试验后第3天晨进行,2%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从眼球取血,放入抗凝试管中,轻轻摇匀,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其余血液放置1h后离心(4000r/min,15min)分离血浆,测定睾酮和皮质酮含量;同时,取大鼠或小鼠新鲜肝脏和小腿三头肌,生理盐水漂洗,滤纸吸干,测定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3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铸造稀土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移动输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