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9715.8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郭领军;徐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84;C04B35/83 |
代理公司: | 西安凯多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90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碳化硅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12K T800的PAN基三维碳纤维预制体,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方法在碳纤维表面生长高织构热解碳,高强纤维与高织构热解碳的引入大大增加了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之后采用反应溶渗工艺,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与反应溶渗工艺结合不仅减小了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孔隙率,使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进一步增加,其弯曲强度可高达320‑420MPa,同时降低了生产周期和制备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高强度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为2.00-2.40g/cm3,弯曲强度为320-420MPa。
背景技术
由于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抗冲刷、耐烧蚀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已被成功的应用于航天飞行器的热端部件。但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碳/碳复合材料无法满足越来越苛刻的应用环境。因而急需改善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目前,常用的提高碳/碳复合材料的方法有:(1)涂层防护技术。即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具有一定厚度、成分均匀且致密的涂层,在空气气氛下涂层内组成成分与氧反应形成一层稳定的玻璃膜,以实现对碳/碳复合材料的防护。(2)碳/碳复合材料自身改善。即改变预制体结构和热解碳的微观结构以实现碳/碳复合材料性能提高。(3)基体改性技术。即在碳/碳复合材料内引入抗氧化组元,在氧化气氛下,抗氧化组元优先与氧反应,形成玻璃膜,进而对碳/碳复合材料防护。涂层防护作用有限,无法实现工程化应用。因此,可调整热解碳微观结构和抗氧化组元的引入,例如,引入高织构热解碳和碳化硅,高织构热解碳和碳化硅具有高的强度、抗烧蚀和抗冲刷性能,在氧化环境下碳化硅与氧优先反应形成二氧化硅玻璃膜对碳/碳复合材料进行防护。目前,常用制备碳基体的方法有前驱体热解法和化学气相渗透法。而常用制备碳化硅的方法有化学气相渗透法、前驱体裂解法和反应溶渗工艺。在制备碳基体方法中,前驱体热解法对碳纤维损伤小,但制备周期长;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的热解碳性能优异且周期短,但对设备要求高。在制备碳化硅的方法中,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强度高,抗氧化优异,但周期长且制备成本高。前驱体热解法制备碳化硅,制备过程中对碳纤维损伤小,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强度高,但制备周期长,前驱体转化率低且成本高;采用反应溶渗工艺制备碳化硅,其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且利于工程化应用,但该方法制备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强度较低。
文献“张莹,王雅雷,叶志勇,熊翔,陈招科,孙威,曾毅,低温反应熔渗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应用技术学报,2018,18(4):317-323.”采用低温反应溶渗工艺制备C/C-SiC复合材料,但其弯曲强度仅为136MPa。
文献“朱耘玑,邱海鹏,孙明,李秀倩,罗京华,C/C-SiC复合材料两种制备工艺及材料性能.航空制造技术,2009,118-121.”采用粗糙层热解碳为界面,分别采用反应溶渗工艺与聚合物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制备出两种C/C-SiC复合材料,其最大弯曲强度分别为155MPa和287MPa。该反应溶渗工艺在氮气保护下负压状态下制备而得到的,因此对设备要求高制备成本有所增加,同时弯曲强度较低,其值为155MPa。聚合物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较大,其值为287MPa,但是其制备周期长,前驱体转化率低,成本高。
文献“谢建伟.C/Si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中南大学,2007.”分别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与反应溶渗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最大弯曲强度为329MPa,而反应溶渗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最大弯曲强度为131MPa。虽然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高,但工艺周期长。反应溶渗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低,但工艺周期短。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97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