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7276.X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2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召君;宁萌;陈洁;何志勇;曾茂茂;秦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J3/16 | 分类号: | A23J3/16;A23J3/26;A23J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阀可 调式 植物蛋白 成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包括:入料单元,其包括第一储料箱、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料箱上部的入料口,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储料箱底部的送料管;混合蒸煮单元,其包括混合蒸煮室,所述混合蒸煮室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送料管的末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端的侧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模口;注水单元,其连接在所述混合蒸煮室上;成型单元,其包括成型室,所述成型室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混合蒸煮室的模口对接,所述第四端连接有成品出口;所述成型室上设置有前端截止阀和末端截止阀。本发明具有生产效率快、可靠、安全,等优点,制作的蛋白肉成品质地优良,纤维化程度较高,口感优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蛋白食品的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肉制品的供求将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预计到2030年,我国肉制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4万吨,将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与食品安全。为了缓解肉类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近年来包括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植物蛋白肉和以新型细胞工厂为基础的动物培养肉的蛋白肉生产技术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新型蛋白肉产品相比传统农业畜牧饲养有着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农业中激素、抗生素、农药残留和人畜共患病毒、寄生虫、致病菌感染等问题,还可以节省75%的水,减少87%的温室气体排放和95%的土地面积需求。
豆制品是中国人日常喜爱的食品,除了传统工艺加工制作的豆腐、豆腐皮、豆腐干之外,膨化的豆制品也较受人们的欢迎,其中蛋白肉因具有大豆营养及肉类的口感而较具代表性。蛋白肉学名为组织蛋白,它是将冷榨豆粉、低温豆粕、小麦淀粉、大豆分离蛋白混合搅拌均匀后,经过螺杆挤压和加热最终从模具口挤出而形成的豆制品。现有的蛋白肉加工设备一般采用单螺杆结构形式。其结构主体为套筒和挤压螺杆,挤压螺杆位于套筒内部,套筒一端设计有加料口,另一端为食品挤出端。这种设备螺杆较短,对物料的剪切力较小,产品膨化度不够;现有机械采取了一种外加热形式,加热元件固定于螺杆套外部,物料在螺杆套内受热不充分,导致最终产品的纤维化程度不高,筋度不够,口感不好。
总体来说,蛋白肉商业化的产品虽然已经上市,但目前的研究尚处初期阶段,还有很多技术瓶颈有待突破,蛋白肉的感官性能与营养价值有待改善。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能更加高效、可靠、安全的蛋白肉制造生产装置。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其包括:入料单元,其包括第一储料箱、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料箱上部并与其内部互相连通的入料口,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储料箱底部并与其内部互相连通的送料管;混合蒸煮单元,其包括混合蒸煮室,所述混合蒸煮室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送料管的末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端的侧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模口;注水单元,其连接在所述混合蒸煮室上,并与其内部连通;成型单元,其包括成型室,所述成型室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混合蒸煮室的模口对接,所述第四端连接有成品出口;所述成型室在对应于所述第三端的区段上设置有前端截止阀,在对应于所述第四端的区段上设置有末端截止阀。
作为本发明所述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送料管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储料箱底部侧壁上的水平管段,以及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水平管段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侧边的竖直管段。
作为本发明所述双阀可调式植物蛋白肉成型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混合蒸煮单元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混合蒸煮室外围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能够对所述混合蒸煮室的对应区段进行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72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液柱塞
- 下一篇:纳米复合凝胶基质多层织物防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