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直接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05037.1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72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于丹;杜闰萍;张彦军;丁建亮;宋小飞;张飞祥;张频;熊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49/16 | 分类号: | C10B49/16;C10B53/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张雅丁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热载体 连续 循环 直接 加热 生活 垃圾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垃圾热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直接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和方法。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体热载体直接加热的系统,包括固体热载体炉1,旋风分离器2、下料装置3、热解反应器4和返料装置5;其中热解反应器4与固体热载体炉1通过旋风分离器2与返料装置5相连接,形成一个循环,完成固体热载体被加热与加热垃圾的过程。该系统中生活垃圾与热载体直接接触,提高了传热效率,热载体循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热解过程二噁英的生成量近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垃圾热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直接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现有针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手段有填埋、堆肥、焚烧等技术,但是由于其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带来对土地、水源、大气的污染,尤其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热解技术是在在缺氧或者无氧环境中,在高温的条件下有机物发生裂解,产生有机气体或者焦油的过程,其过程中无二噁英的产生,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采用热解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越来越得到重视。
现有生活垃圾热解过程,多采用间接传热(如CN 104560071 A),或者采用高温烟气或者热解气作为热载体在热解炉中穿过物料层实现加热(CN106482117 A),上述方式均存在加热不均、易存在死区的问题,能耗较高。这就需要改进生活垃圾热解过程的加热方式,满足提供所需热量,实现均匀加热,且在热解过程中保证热解环境的无氧或缺氧的状况。有专利提供了(CN101350582A)煤快速热解的方法与装置,但是循环灰的返料段设置为2路,需要配制热灰分配器来进行热解循环灰的分配,用以调节燃烧热与热解所需热量的匹配问题,装置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解效率低、能耗高、装置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垃圾热解过程中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直接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和方法。降低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而且可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包括固体热载体炉,旋风分离器、下料装置、热解反应器和返料装置;
其中,固体热载体炉的顶部与旋风分离器的顶部相连,旋风分离器的底部与热解反应器的顶部通过管道相连,热解反应器的底部与返料装置的顶部相连,返料装置的底部与固体热载体炉的底部相连;
在旋风分离器与热解反应器相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下料装置。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下料装置用来控制在管道中的固体热载体有一定的料位,使旋风分离器与热解反应器产生隔离,维持绝氧环境。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所述的热解反应器为采用双轴螺旋形式,用于使固体热载体与生活垃圾充分混合。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所述返料装置采用无轴螺旋形式。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所述的固体热载体炉,用于对固体热载体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所述的热解反应器,用于对生活垃圾进行加热热解。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一种固体热载体连续循环加热生活垃圾的系统,下料装置用来控制在管道中的固体热载体有一定的料位,使旋风分离器与热解反应器产生隔离,维持绝氧环境;
所述的热解反应器为采用双轴螺旋形式,用于使固体热载体与生活垃圾充分混合;
所述返料装置采用无轴螺旋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50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