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桩基托换施工中的植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4911.6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1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周跃伟;陈长胜;龙根望;官尹杰;陈析;宋佳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48 | 分类号: | E02D27/48;E02D27/14;E04G21/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邓宇 |
地址: | 55000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基 施工 中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托换施工中的植筋方法,该方法是先在待植筋的桩基上预设多个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植筋高度层;然后在一个植筋高度层上钻出多个植筋孔,该植筋孔自桩基的外侧面向桩基内部延伸,对各植筋孔进行清洁除灰,然后向各植筋孔中注入锚固胶,再向每个注入锚固胶的植筋孔中插入安装预制的连接钢筋,完成该植筋高度层的植筋;再重复前述过程对其余植筋高度层逐个进行植筋。该植筋方法可大大降低植筋过程中对桩基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整个桩基托换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桩基托换施工中的植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地面交通越来越繁忙,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修建便捷、快速的地下铁道成为众多城市交通的选择。由于暗挖施工地下铁道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且随着暗挖施工方法的成熟,暗挖法成为目前城市地下铁道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但不可避免的会穿越地面建筑物,这就需要采用桩基托换技术对地面建筑物深入隧道内的桩基进行托换,将这部分桩基所承受的上部结构物载荷,通过新构筑的托换结构传递给隧道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桩基上。
在桩基托换施工中,需要施工与原有桩基的旧承台连接的托换梁,然后将原有桩基的载荷通过托换梁传递到托换桩上,为保证托换梁和旧承台之间有效稳固的连接,施工托换梁时通常先在旧承台上植入连接钢筋,然后使这些连接钢筋与后续浇筑成型的托换梁中的钢筋连接。现有桩基托换施工过程中,在旧承台上植入连接钢筋主要考虑施工的便利性,通常是先在同一作业方向钻出多个植筋孔并植入连接钢筋,然后在另一个作业方向钻出多个植筋孔并植入连接钢筋,直至完成在整个桩基上的植筋,这种施工方法对桩基的结构强度和稳固性影响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并且,现有桩基托换施工中,在各连接钢筋的布置形式、植入方式、操作过程等方面还存在有待优化之处,导致存在桩基托换施工过程中安全性较差,施工后整体质量不佳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桩基托换施工中的植筋方法,该植筋方法可大大降低植筋过程中对桩基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整个桩基托换施工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桩基托换施工中的植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待植筋的桩基上预设多个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植筋高度层;
(B)在一个植筋高度层上钻出多个植筋孔,该植筋孔自桩基的外侧面向桩基内部延伸,对各植筋孔进行清洁除灰,然后向各植筋孔中注入锚固胶,再向每个注入锚固胶的植筋孔中插入安装预制的连接钢筋,完成该植筋高度层的植筋;
(C)重复所述步骤(B),对其余植筋高度层逐个进行植筋。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各植筋孔自桩基的外侧面向桩基内部倾斜向上延伸。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所述植筋孔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等于10°。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所述植筋孔的孔径≥连接钢筋的直径+4mm,所述植筋孔的深度≥连接钢筋预设植入深度+15mm。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所述桩基上任意两个植筋孔之间的间距≤35cm。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所述桩基上所有植筋孔按照梅花形交错布置。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在完成每一个植筋高度层的植筋后,待锚固胶达到预设强度后再对下一个植筋高度层进行植筋。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在桩基上的任意一个水平截面内,植筋孔的数量不超过两个。
上述的植筋方法,优选的,在钻植筋孔的过程中,若钻头碰到桩基内部连接钢筋应立即停止钻进,并改变位置重新钻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49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送带防碰撞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铜杆生产线的夹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