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及呼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7066.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8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80/00 | 分类号: | G16H80/00;G06F3/01;G08B21/24;G08B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眼球 追踪 技术 放疗 病人 呼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包括:眼动仪,佩戴于病人的眼部位置,用于实时监测病人的眼球运动信息;呼叫内容显示面板,设置于病人端,通过支架固定在治疗床上,放置于病人的眼前,设有多个呼叫图标,用于病人呼叫医护人员;报警提示面板,设置于医护端,用于发出声音和闪光信号来进行报警以及显示对应内容,进而让医护人员及时收到病人的呼叫;以及处理器,与眼动仪、呼叫内容显示面板以及报警提示面板通信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的呼叫方法,病人通过注视对应的呼叫图标来与医护人员沟通,进行呼叫或求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及呼叫方法。
背景技术
在放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病人,由于体弱,或发声器官受到限制,或者上肢功能弱化等等特殊的情形,病人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通过声音、语言、上肢动作等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就造成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医生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病人无法主动完成呼叫,或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自身的急迫需求等等。因此,医生很难第一时间发现病人的紧急呼叫,或者特殊意思的表达,这往往会带来救助实施的延缓,甚至会发生重大的医疗风险,这既会增加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更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而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每天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到总信息输入的70%以上。对于眼部特征的理解,能够帮助理解人的某些心理状态。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的突飞猛进,面部识别,瞳孔识别已经广泛运用。眼球追踪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眼动轨迹的变化,同时提取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眨眼次数、眼跳幅度、瞳孔直径等眼球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人的认知感受或心理活动状态。眼动仪是一种采用眼球追踪技术,实时记录人眼状态信息的仪器,并可以实时分析各种眼动数据,现已被广泛用于注意、视知觉、阅读、广告等领域的研究。
因此,针对临床放疗过程中实际遇到的情况,需要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及呼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及呼叫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眼动仪,佩戴于病人的眼部位置,用于实时监测病人的眼球运动信息;呼叫内容显示面板,设置于病人端,通过支架固定在治疗床上,放置于病人的眼前,设有多个呼叫图标,用于病人呼叫医护人员;报警提示面板,设置于医护端,用于发出声音和闪光信号来进行报警以及显示对应内容,进而让医护人员及时收到病人的呼叫;以及处理器,与眼动仪、呼叫内容显示面板以及报警提示面板通信连接,用于实时接收眼球运动信息并进行分析,当病人的眼球对准某一呼叫图标的时间超过预设值时,对应生成报警信号并发送至报警提示面板,报警提示面板接收报警信号后进行语音报警并显示呼叫图标的对应内容。
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呼叫内容显示面板中设有四个呼叫图标,分别为呼叫医生图标、呼叫护士图标、紧急报警图标以及其他事项图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的呼叫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为病人佩戴眼动仪并将病人调整至放疗体位后对眼动仪进行校准;
步骤2,按照病人的视线方向对呼叫内容显示面板的显示角度进行调整,随后眼动仪开始实时监测病人的眼球运动信息并将眼球运动信息发送至处理器;
步骤3,当处理器接收到眼球注视某一呼叫图标超过预设值时,根据注视的呼叫图标对应生成报警信号并将报警信号发送至报警提示面板;
步骤4,报警提示面板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进行语音报警并显示病人注视的呼叫图标的对应内容。
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放疗病人呼叫系统的呼叫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预设值为5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70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