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副车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7924.4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9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野口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构造 | ||
本发明的课题为,抑制车辆整体的重量增加以及制造成本的高涨,同时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本发明的副车架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12、12),其配置在车身侧部;车身横梁(14),其在各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的纵构件(20、20),其以沿着各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各纵构件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中途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的第1折曲部(26);从第1折曲部朝向各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端部(28);设在第1折曲部的附近并安装在车身横梁上的第1安装部(34);和设在前端部并安装在各车身侧部车架上的第2安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副车架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其将悬架螺栓的中心轴相对于刚性比后横梁高的左右的后侧构件近接配置。即,缩短了从悬架螺栓的中心轴至后横梁以及后侧构件的偏移量。
由此,专利文献1能够提高悬架螺栓的支承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93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后部构造中,被输入后碰撞载荷的部件仅由左右一对的后侧构件构成。因此,为了满足近年的碰撞安全基准,各后侧构件的截面的大型化和其他加强部件的追加等措施成为必要,车身整体的重量以及制造成本分别增大。
这一点尤其在将行驶电机等驱动源配置于车身后部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明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做出的,以提供一种副车架构造为目的,该副车架构造能够抑制车辆整体的重量增加以及制造成本的高涨,同时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副车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其配置在车身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身横梁,其在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的纵构件,其在从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中央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以沿着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各所述纵构件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中途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的第1折曲部;从所述第1折曲部朝向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端部;设在所述第1折曲部的附近并安装在所述车身横梁上的第1安装部;和设在所述前端部并安装在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上的第2安装部。
而且,本发明的副车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车身侧部车架,其配置在车身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身横梁,其在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纵构件,其在从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向车宽中央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以沿着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的方式延伸;和副车架横梁,其在各所述纵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各所述车身侧部车架包括下纵梁和后侧车架,各所述纵构件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中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的第2折曲部、和与所述第2折曲部相比设在车辆前方并进一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的第1折曲部,各所述纵构件的所述第2折曲部间由所述副车架横梁连结,各所述纵构件的所述第1折曲部间由所述车身横梁连结。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副车架构造,其能够抑制车辆整体的重量增加以及制造成本的高涨,同时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底面侧观察组装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后副车架的车身后部的仰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纵剖视图。
图5是从图1的箭头Y方向观察的局部剖切向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后副车架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7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基板作业机及移动头
- 下一篇:一种游戏的加载方法及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