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1995.3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0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勇;方云明;丁勇;刘泽明;王硕一;倪婧;张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王虎;梁顺珍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介质接口 冷却介质 电池包壳体 电池包壳 集成冷却 冷却流道 主冷却板 冷却板 组接口 流道 出水口 入水口 连通 本实用新型 新能源汽车 内外表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所述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包括:电池包壳体总成、主冷却介质接口、主冷却板、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和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所述主冷却板和所述分冷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内外表面,所述主冷却介质接口包括主冷却介质入水口和主冷却介质出水口,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包括分冷却介质入水口和分冷却介质出水口,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与所述主冷却板构成的通道为主冷却流道,所述主冷却流道与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分别连通,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的每个分别连通,构成分冷却流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储能元件,是新能源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及使用寿命对整车性能的好坏有重要影响。车载电池包内的电池组是由多个电池单体串联组成的,并且车辆上的车载空间有限,车辆所需电池数目较大,电池均为紧密排列连接;当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电池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散热、冷却,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中,将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寿命。
目前,一般将电池热交换冷却系统设计为单独零部件,电池冷却系统与电池包壳体为两套独立系统,导致成本高,结构复杂,重量大;且冷却系统套设于电池包壳体内,当水基冷却介质发生泄露后,可能导致电器短路,损坏部件,乃至造成人员触电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集成冷却流道的电池包壳体,包括:电池包壳体总成、主冷却介质接口、主冷却板、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和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所述主冷却板和所述分冷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内外表面,所述主冷却介质接口包括主冷却介质入水口和主冷却介质出水口,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包括分冷却介质入水口和分冷却介质出水口,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与所述主冷却板构成的通道为主冷却流道,所述主冷却流道与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分别连通,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的每个分别连通,构成分冷却流道。
优选地,所述主冷却板为具有凸起结构的面板,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形成空腔结构。
优选地,所述主冷却板位于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的下部,所述主冷却介质接口位于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的上部顶端,所述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位于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分冷却板为具有空腔的片状结构,这样的结构在冷却时更易形成空腔热交换体。
优选地,所述一个或多个分冷却板横向地或纵向地与所述主冷却流道并列连通。
优选地,所述一组或多组分冷却介质接口的每组接口包括基座、入水口、出水口、两个密封环、两个固定螺栓和固定片,所述基座固定在所述电池包壳体总成上,所述入水口、出水口位于所述基座上,所述两个密封环分别安装于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在安装固定时该固定片横向穿过所述分冷却板的开槽,所述两个固定螺栓分别位于所述分冷却板的两侧,所述两个固定螺栓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另一端分别固定所述固定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冷却流道集成在电池包壳体上,形成相应结构的主冷却流道和分冷却流道,当电池包壳体底部受到外部物体撞击,导致外部冷却腔体壁损坏时,冷却介质直接泄露外部,不会导致电芯间电器短路,不会带来触电安全风险,安全性较高;
2、由于冷却流道集成到电池包壳体中,可以节省部分原冷却部件材料,成本小,整体电池系统重量得以降低,从而实现了电池系统的轻量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619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模组的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电池铝壳的成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