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径向轴向一体化磁液双悬浮轴承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24279.3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9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文;崔冰艳;陈鹏;李国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4 | 分类号: | F16C32/04;F16C32/06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明淑娟 |
地址: | 06321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向磁极 磁液 轴向 悬浮轴承 永磁体 径向磁极 成对设置 漆包线圈 径向轴 径向进油孔 转子 磁通回路 定子径向 加工装配 径向绕线 悬浮系统 轴向绕线 主轴连接 装置径向 一体化 出油口 导磁套 定子轴 进油孔 上套 轴承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径向轴向一体化磁液双悬浮轴承,包括主轴、定子及转子,所述的定子的壳体内设有径向磁极、导磁套,径向磁极成对设置,每个径向磁极均设有径向漆包线圈、径向进油孔;所述的定子的轴向还固定有轴向磁极,轴向磁极成对设置,轴向磁极上套有轴向漆包线圈,轴向磁极通过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与主轴连接,主轴两侧的轴向磁极分别与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形成磁通回路;定子轴向设有轴向进油孔、轴向绕线孔,定子径向设有出油口、径向绕线孔。该装置径向磁液双悬浮轴承与轴向磁液双悬浮轴承结合成一体来使用,极大的缩短了整个磁液双悬浮系统的轴向长度,可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减少了轴承的加工装配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确切地说是一种径向轴向一体化磁液双悬浮轴承。
背景技术
磁液双悬浮轴承采用电磁力和静压支承力双重支承,是一种新型的非机械接触的轴承,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承载能力大、运动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一般情况下,一个径向磁液双悬浮轴承和一对轴向磁液双悬浮轴承配合使用时,所需的空间大,对加工装配精度要求高,上述要求对磁液双悬浮轴承的普及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径向轴向一体化磁液双悬浮轴承,该装置径向磁液双悬浮轴承与轴向磁液双悬浮轴承结合成一体来使用,极大的缩短了整个磁液双悬浮系统的轴向长度,可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减少了轴承的加工装配误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径向轴向一体化磁液双悬浮轴承,包括主轴,设置在主轴上的定子、转子,所述的定子设有空心圆柱状壳体,壳体内设有径向磁极、导磁套,导磁套内表面与主轴过度配合,径向磁极沿定子内圆周等间隔设置,径向磁极的一端与定子连接,径向磁极的另一端与导磁套外表面有间隙,径向磁极成对设置,成对设置径向磁极的NS磁极与导磁套形成磁通回路,每个径向磁极上各套有一个径向漆包线圈,每个径向磁极上均设有一个径向进油孔,径向进油孔为沿径向设置的通孔,径向进油孔与弯管接头相连接;所述的定子的轴向还固定有轴向磁极,轴向磁极成对设置,轴向磁极上套有轴向漆包线圈,轴向磁极通过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与主轴连接,轴向磁极与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连接处设有间隙,第一型永磁体与第二型永磁体的另一表面与主轴上的转子相接触,主轴两侧的轴向磁极分别与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形成磁通回路;在定子轴向设有2个通孔,一个为轴向进油孔,轴向进油孔与弯管接头相连接,另一个为轴向绕线孔;定子径向还开有2个通孔,一个为出油口,出油口与弯管接头相连,另一个为径向绕线孔。
本技术方案的轴承工作时,径向磁极上的径向漆包线圈通电,每对相邻的NS磁极与导磁套形成磁通回路作用于主轴上,使主轴悬浮,同时每个径向磁极上的进油口开始进油,起到支承、润滑、冷却的作用;定子轴向的轴向漆包线圈通电并与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分别形成磁通回路,使主轴上的转子悬浮,同时轴向进油孔开始进油,起到支承、润滑、冷却的作用。
本发明将径向磁液双悬浮轴承与轴向磁液双悬浮轴承结合成一体来使用,极大的缩短了整个磁液双悬浮系统的轴向长度,可使用本装置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减少了轴承的加工装配误差。
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径向磁极设有8个,8个径向磁极按照NSSNNSSN方式排列。径向磁极的设置,需要成对进行,根据主轴的直径需要进行设置。
所述的径向磁极的端头与导磁套外表面间的间隙,轴向磁极分别与第一型永磁体和第二型永磁体表面间隙均为10μm-30μm。
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壳体出油口。
通过设置壳体出油口,可以使渗透到轴承内部的油液流出。
所述的定子外侧设有定子螺纹孔,定子螺纹孔连接端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4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式磁悬浮止推轴承
- 下一篇:一种油膜轴承用新型薄膜节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