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6626.2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2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魏伟;钟波;黄江平;罗昌杰;王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板 抗偏载 弯折板 导向结构 吸能装置 六边形 对称分布 局部结构 偏心载荷 平行设置 塑性变形 间隔处 弯折处 有效地 通孔 围合 预留 变形 支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偏载元件,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弯折板包括本体,及相接于本体相对两端且与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本体的厚度;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本发明采用了第一安装板和弯折板围合形成呈六边形的框架,通过精准地减弱弯折板的局部结构强度,使得抗偏载元件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沿通孔的径向进行叠缩变形,进而将撞击能转变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使得整个抗偏载元件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以缓冲吸能为基本功能的被动安全防护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如:航天、交通、建筑等,用于吸收车辆意外碰撞或载客装置跌落时的撞击能量,以此降低对乘员人身和财物的伤害。通常要求被动安全防护装置在各类碰撞工况下均能高效可靠地吸收能量,其中一条就是在偏载情况下能正常吸能,不发生倾覆失效。
一般来说,根据吸能原理不同,吸能装置包括压溃吸能、金属管变径吸能、金属切削吸能等几种类型。其中,压溃吸能,由于是通过柔性材料,如:如金属蜂窝、泡沫铝、金属压溃管等制成的吸能元件的塑性叠缩变形将撞击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其结构自身无法承受偏载作用,在偏心载荷作用下会发生局部坍塌导致吸能失效,从而需要借助导向结构,如:导向型材、导向管等才能承受偏心载荷;金属管变径吸能,是通过装置上的法兰约束作用使得金属管的直径扩大或缩小,从而将撞击能转变为金属塑性变形能,其金属管本身即为导向结构;而金属刀具切削吸能,是通过安装在法兰上的刀具将金属管切削变形,将撞击能转变为切削能及热能,其金属管本身即为导向结构;因此,无论吸能装置是上述的何种类型,只要需要导向支撑,就必然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导向结构的后退空间,这样对安装空间有限的场合十分不利,增加了车辆或载客装置的设计制造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偏载元件及吸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抗偏载元件,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二第一安装板,以及连接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间隔处且呈对称分布的二弯折板,二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二所述弯折板围合形成有呈六边形的通孔;所述弯折板包括呈弯折状的本体,以及位于所述本体相对两端且分别与二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的二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弯折处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二安装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二所述安装槽呈平行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弯折板一体成型。
本发明提供的抗偏载元件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第一安装板和弯折板围合形成呈六边形的框架,通过精准地减弱弯折板的局部结构强度,使得抗偏载元件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沿通孔的径向进行叠缩变形,进而将撞击能转变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使得整个抗偏载元件无需设置额外的导向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装置在无导向结构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偏心载荷,及其导向结构需要在安装时预留出后退空间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在被防护物上开设后退避让孔,扩展了抗偏载元件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包括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至少二第二安装板,以及固设于相邻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处的至少一吸能单元,所述吸能单元包括直线排列的至少二上述抗偏载元件,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二所述抗偏载元件的所述通孔的中心线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66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