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1429.6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3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威;卢娉婷;施雅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08 | 分类号: | A01N59/08;A01N59/16;A01N43/16;A01P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诺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8 | 代理人: | 韩国辉 |
地址: | 321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菌性斑疹病 金属抑制剂 农用抗生素 大豆 防治 病原菌 综合防治效果 组合物组成 单独使用 黄单胞菌 致病变种 地毯 协同 补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组合物,由金属抑制剂组合物和农用抗生素组合物组成,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菌—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具有显著抑制效果,本发明的组合物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金属抑制剂组合物和农用抗生素起到很好的协同补充作用,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金属抑制剂组合物和农用抗生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又称细菌性叶烧病,属于黄单胞属,该属病原菌能侵染绝大多数蔬菜、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世界范围危害大豆的重要细菌病害,有研究报道,在某些特定地区,该病导致的减产高达40%。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是大豆细菌性斑疹的致病菌。高温、潮湿并伴随着零星强降雨的气候利于该病的发生。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在中国境内各主要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且南方较北方更为严重。该病害近年来在国内发病区域和发病面积有逐年扩展的趋势。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大豆保健功能的不断认识,菜用大豆(俗称毛豆)迅速发展,成为部分地区出口创汇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优势农作物。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其生长不断受到各种病原物(如细菌)的攻击。在局部地区,高温、多雨、湿润的气候为大豆斑疹病菌的侵染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病害日渐严重,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部分地区(如浙江)菜用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叶柄、豆荚和籽粒,引起大豆叶片早枯脱落、籽粒瘪小减产。病菌主要通过潜伏在染病种子或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来年的侵染源。目前,对大豆斑疹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选育、栽培抗性品种,实行合理轮作和深翻土壤,及时对病株残体进行深埋处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本申请人在前期研究发现,金属离子组合物(NiCl2,NaCl,KCl、CrCl3,ZnCl2)能够显著地抑制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菌体生长,抑制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的毒性,抑制hrpE的表达,可以用于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防治,防治效果显著,对环境无污染,绿色环保,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CN201610012843.2,CN201610013058.9),用金属离子防治大豆斑疹病经验证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杀菌剂作用模式的新型抗菌剂。然而上述组合物在大田应用方便,还有不足,本申请人在后期研究发现,金属离子在实验室层面对斑疹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然而在大田应用方面,却有一些不足。例如在未发病时,施用金属离子药剂,可以很好的起到预防大豆斑疹病的作用,而对于已经发病的大豆,防治效率较低。基于上述不足,本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将常用的中生菌素、梧宁霉素、春雷霉素等杀灭细菌的农用抗生素和上述金属离子混合使用,可以在发病前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在发病后可以用于后期的补充性防治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后,完成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组合物,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菌—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可以在发病初期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发病后起到补充性防治作用。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由金属抑制剂组合物和农用抗生素组合物,所述金属抑制剂组合物为NiCl2和NaCl,以及KCl、CrCl3,ZnCl2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所述农用抗生素为中生菌素、梧宁霉素、春雷霉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任意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14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辣椒种子引发剂
- 下一篇:一种含琥胶肥酸铜和噻霉酮的农药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