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卡扣固定支架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6864.6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3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辛育民;庄岩;田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2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束卡扣 固定 支架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卡扣固定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有些车辆(如汽车、电动车等)内设置有很多线束,车辆的线束相当于车辆的神经网络,用于传达各种指令信息和电讯信号,使得整车处于较好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现有技术在整车的线束布置中,用于支撑和固定线束的卡扣兼顾了线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但在某些的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环境中,线束卡扣无法安装,这样既影响了线束的固定,又影响了线束卡扣的使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卡扣固定支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卡扣无法使用在某些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环境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卡扣固定支架,包括:
一支架套筒,所述支架套筒的中空部分形成一柱状固定孔,所述支架套筒上还具有一沿轴向方向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处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缺口处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支架套筒的轴线相互交叉且互不接触,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开设有卡扣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侧面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延伸部穿过所述第二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具有一矩形孔,所述第二延伸部穿过所述矩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支架套筒曲面对称的法线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方向弯曲形成一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套筒为弹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支架套筒的曲面切线向外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安装孔的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椭圆槽形或长圆槽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为具有一弯折部的伸出体。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固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一能够固定在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上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来承载线束卡扣,以便线束卡扣能够使用在某些的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环境中,扩大了线束卡扣的使用范围。此外,该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立体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主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左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另一立体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主视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线束卡扣固定支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套筒;2、第一延伸部;3、第二延伸部;201、卡扣安装孔;202、第二缺口;203、矩形孔;204、弯折部;301、弧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卡扣固定支架,如图1和图4所示,包括:一支架套筒1,该支架套筒1的中空部分形成一柱状固定孔101,通过该柱状固定孔101,能够套装固定在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上。该支架套筒1上还具有一沿轴向方向的第一缺口,支架套筒1在第一缺口处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2,支架套筒1在第一缺口处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3。其中,第一延伸部2与第二延伸部3围绕支架套筒1的轴线相互交叉且互不接触。第一延伸部2上开设有卡扣安装孔20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通过支架套筒1能够安装于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上,而线束卡扣能够通过第一延伸部2上的卡扣安装孔201安装于线束卡扣固定支架上,安装方式一般为卡接。这样,通过固定在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上的线束卡扣固定支架来承载线束卡扣,以便线束卡扣能够使用在某些的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环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68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