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蛋白-多酚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3972.5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4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东;易增;陈光灿;孙哲;马晓敏;苏文;崔新星;陈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4 | 分类号: | A61K47/64;A61K47/69;A61K47/42;A61K45/00;A61K45/06;A61K31/353;A61K31/11;A61K31/702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蛋白‑多酚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将蛋白提取物水溶液和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液混合,由具有自由醛基的化合物引发交联反应,通过对蛋白提取物与多酚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进行调控,获得具有粒径范围分布较宽(10μm~10nm)、且粒径尺寸可调控的蛋白‑多酚复合微球。制备得到的蛋白‑多酚复合微球,不仅可以传送作为反应原料的多酚类化合物、蛋白提取物和醛基合物,还可以传送及与蛋白、多酚相互作用的药物,且其作为肿瘤药物载体时,能够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涉及蛋白-多酚复合微/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多元酚结构的物质,且储量丰富,如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可达茶叶干重的40%。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性、抗癌、抑菌消炎和抗病毒等优异的生物学性能,在食品、日化、医药卫生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多酚在体内代谢速率过快,致使其生物利用度较低,影响了多酚资源的利用。
利用多酚和蛋白相互作用制备纳米材料应用于抗肿瘤研究,显示了很好的抗肿瘤效果。比如用明胶层层包裹EGCG,保持了多酚的活性可以有效的杀死乳腺癌细胞;通过反溶剂法可以制备BSA包裹的、粒径在200nm左右的蛋白多酚纳米粒。申请号为CN201210375599.8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包封多酚类活性物质的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蛋白和多糖先发生Maillard反应得到蛋白-多糖复合物,再将蛋白-多糖复合物和多酚类物质通过非共价自组装形成负载多酚的纳米粒。但是目前制备蛋白-多酚类复合材料的方法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不好,粒径范围无法实现调控且调控范围狭窄,不能实现从几十纳米到微米大范围的粒径调控;(2)多酚负载量很低大多数不超过30%;(3)目前所有负载方式都是先制备好载体再用载体去包封多酚,要经过最少两步甚至多步的合成过程,且纳米材料分离过程比较复杂,从而使蛋白-多酚类复合材料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导致产量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蛋白-多酚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以获得具有较宽粒径调控范围、且粒径尺寸可控的蛋白-多酚复合微球并简化工艺。本发明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蛋白-多酚复合微球。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旨在提供所得蛋白-多酚复合微球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
本发明基于共价结合技术,以蛋白提取物与多酚类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由醛基化合物提供具有共价键的官能团;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利用醛基化合物调控蛋白提取物与多酚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从而达到调控复合微球粒径尺寸和引入不同的酚类、蛋白和醛类的目的。
基于上述发明思路,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多酚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用去离子水将蛋白提取物配制成浓度为10mg/ml~0.2mg/ml的蛋白提取物水溶液;
(2)用去离子水将多酚类化合物配制成浓度为50mg/ml~0.2mg/ml的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液;
(3)用去离子水将醛基化合物配制成体积百分比为10%~0.001%的醛基化合物水溶液;
(4)将步骤(1)得到的蛋白提取物水溶液和步骤(2)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液按照体积比1:(1~2)计量并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液;将第一混合液和步骤(3)得到的醛基化合物水溶液按照体积比100:(1~4)计量并混合得到第二混合液;将第二混合液于室温搅拌反应,搅拌反应时间的控制以第二混合液转变为呈现乳光或乳白色的混悬液即可;
(5)将步骤(4)所得混悬液离固液分离,再将分离所得固体粒子洗涤、冷冻干燥即得到蛋白-多酚复合微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39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