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含薏苡仁发酵液的美白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2480.0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8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黄亚东;项琪;刘凌雪;肖巧学;唐连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瑞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94 | 分类号: | A61K8/9794;A61K8/65;A61K8/64;A61Q19/02;A61Q1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小明 |
地址: | 5106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含 薏苡仁 发酵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包含薏苡仁发酵液的美白组合物,其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有效活性组分:5.0%~50.0%的薏苡仁发酵液、0.1%~5.0%的蓝铜胜肽和0.1%~6.0%的大分子胶原蛋白,其中所述薏苡仁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参见本申请人申请号为201711165203.6的专利申请。本发明的美白组合物能提高皮肤中β‑葡萄糖脑苷酯酶的酶活力进而促进皮肤本身的神经酰胺形成,使肌肤亮白。在大分子胶原蛋白的缓释作用下,薏苡仁发酵液中的小分子活性物和蓝铜胜肽对皮肤的作用更持久,具有美白保湿、紧致肌肤的功效。
本申请要求申请号为201711165203.6(发明名称为“一种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薏苡仁发酵液、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申请日期:2017年11月20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完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薏苡仁发酵液、蓝铜胜肽和大分子胶原蛋白作为活性成分的美白组合物。
背景技术
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皮肤分为三层,即表皮、真皮以及皮下组织。皮肤最主要的屏障位于皮肤的最表层,即角质层。这种独特的角化细胞和脂质的结合体使角质层拥有了屏障功能,这层脂质的渗透力非常强,是一个亲水又亲脂的空心球,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的活性物质,当其整个细胞被吞噬后,活性成分在细胞内被吸收、释放,从而使得皮肤柔软、润滑、水分充足,补充细胞营养及促进细胞再生,有效的提高活性成分在细胞内的稳定性并延长作用时间,可以有效的破坏自由基形成,达到美白肌肤、延缓衰老的功效。
角质层的细胞间隙赋予皮肤屏障作用,在棘层和粒层中通过板层小体的细胞外水解酶作用而形成。这些水解酶催化脂质(如磷脂或葡糖脑苷脂)极性部分的水解,产生亲脂性强的分子实体,主要包括葡糖苷酶、神经鞘磷脂酶和磷脂酶等。神经酰胺长链与游离脂肪酸链、胆固醇和胆固醇硫酸酯形成板层状结构决定皮肤的通透性。葡糖苷酶中β-葡糖脑苷脂酶在表皮中起首要作用,它的天然底物β-葡糖脑苷脂水解为占细胞间脂质重量40%的神经酰胺,神经酰胺在皮肤中起美白、保湿和抗衰老的作用。
虽然皮肤具有产生神经酰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充分,因而有添加神经酰胺或神经酰胺类似物从外部皮肤直接补充神经酰胺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无法获得长期的美白作用功效,并且安全性较低。
如果能通过增强皮肤的自身作用,从而使得皮肤产生神经酰胺的含量增加,则无需外部再补充神经酰胺或神经酰胺类似物来美白皮肤。这样,由于美白物质是由皮肤自身产生,则不存在皮肤对外源物的适应性不好等不良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近年来,关于可促进皮肤角质层中自身神经酰胺产生的研究相当热门。作为可促进神经酰胺产生的物质,已报道的有灵芝、蜂花粉(Bee Pollen)、川穹、黑茶、岩茶、白芷、地黄、白术、甘草、大黄、白及、何首乌、桔梗、益母草和山药等的提取物以及唇形科、瑞香科以及菊科等植物的提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神经酰胺产生促进剂(专利文献1~7),然而这些植物原料价格高和/或提取操作耗费时间长,制造成本大。在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皮肤内表皮细胞自身的神经酰胺合成量的神经酰胺合成促进剂,其以含有烟酸和/或烟酰胺的菌培养物为有效成分,该菌培养物可以是乳酸菌培养物、双歧杆菌培养物、香菇菌体培养物或者酵母菌体培养物。这种以烟酸和/或烟酰胺为原料的促进剂的制备成本仍然较高。另外,日本花王株式会社公开了在含有豆渣和糖类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获得的上清液可作为神经酰胺和/或葡萄糖神经酰胺产生促进剂,该微生物有红酵母属、毕赫酵母属、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隐球酵母属、明串珠菌属、裂殖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掷孢酵母属、亚罗酵母属、酒香酵母属、德巴利酵母属、地霉菌属、布勒掷孢酵母属、汉逊酵母属,这类神经酰胺产生促进剂虽安全,但由于美白作用单一,效果不够高。
现有技术专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16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4240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瑞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瑞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24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防治痤疮丙酸杆菌的黄香楝-百合提取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皮肤修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