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6002.0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3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昆柏;金祥福;温俊明;连清林;姚黄丽;盛浩;张明;陶丽霞;段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博世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310005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处理 方法 | ||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生化+膜过滤的组合工艺,将垃圾渗滤液分别经过调节池、UASB反应器、A/O池、超滤、A/ABFT池、纳滤等处理工序,以得到浓缩液;将所述浓缩液通入混凝反应装置得到混合液,并将所述混合液通入TMF装置中进行微滤,以得到微滤透过液;测定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并判断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是否低于预设浓度;若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低于所述预设浓度,则将所述微滤透过液通入DTRO装置进行反渗透处理,以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并对所述反渗透浓缩液进行MVR蒸发及喷雾干燥处理。本发明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能有效达到垃圾渗滤液的达标排放,同时对浓缩液进行分类处理,以实现浓缩液的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主要是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强、难降解、含有重金属、酸碱变化幅度大以及含固废水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典型特征。
当垃圾渗滤液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时,污染成分将长期在环境中滞留,产生“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构成很大的威胁。随着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的快速增加,这种威胁日益严重。2010年我国垃圾渗滤液产量超过5600万吨,其中每年至少有2000万吨未得到有效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16年我国垃圾渗滤液产量约为9152万吨,引发人们对渗滤液污染的担忧,强化处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治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治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通常含有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氮化合物、悬浮物等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很大,采用常规的生物或物理化学净化方法处理难以满足技术和经济要求。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生化+膜过滤法的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但从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现状来看,目前仍缺少经济可行的技术以同时实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达标和浓缩液的零排放。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渗滤液达标排放及浓缩液零排放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生化+膜过滤的组合工艺,将垃圾渗滤液分别经过调节池、UASB反应器、A/O池、超滤、A/ABFT池、纳滤等处理工序,以得到浓缩液;
将所述浓缩液通入混凝反应装置得到混合液,并将所述混合液通入TMF装置中进行微滤,以得到微滤透过液;
测定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并判断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是否低于预设浓度;
若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低于所述预设浓度,则将所述微滤透过液通入DTRO装置进行反渗透处理,以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并对所述反渗透浓缩液进行MVR蒸发及喷雾干燥处理。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中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有效达到垃圾渗滤液的达标排放,同时对浓缩液进行分类处理,以实现浓缩液的零排放。
在上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高于所述预设浓度,则需要先将所述微滤透过液通过电渗析进行脱盐处理,以得到电渗析浓水和电渗析淡水;
将所述电渗析浓水进行蒸发结晶,同时将所述电渗析淡水通入DTRO装置进行反渗透处理,以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并对所述反渗透浓缩液进行MVR蒸发及喷雾干燥处理。
在上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中,当所述微滤透过液的浓度高于所述预设浓度时,则在组合工艺中,将所述垃圾渗滤液经过所述调节池处理后,需先通入第一沉淀池内,沉淀物进行板框压滤处理,上清液通入所述UASB反应器并进行后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博世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博世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60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