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6977.5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3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炎;张国勇;茅东;虞江华;宋安超;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伊格瑞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scr 母线 分段 快速 切换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第一母线、第二母线、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和控制器。第一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母线,出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第二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二母线,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第三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本发明能够在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相应的负载正常运行时,切换到另外的母线上对该负载供电;且在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再切换回该母线上对相应负载进线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电源快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 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大中型企业的内部电网(简称内网)和国家电网(简称外网)相连,形成供电系统。该系统内任何一个支路出现短路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电压跌落,而且发生短路的支路电压等级越高,影响面越大,跌落值也越大。短路发生后,该支路的保护装置将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支路。从短路发生到故障切除这段时间,系统电压经历从跌落到恢复的过程,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叫法,有的被称为“晃电”,有的被称为“失电”,或“晃动”、“陡降”等等。
目前,工业用户的一些用电敏感设备如电动机、变频器、高压卤素灯、继电保护等,当主供电电源(电网)出现超过20mS以上的电压陡降即所谓“晃电”或短时停电时(停电时间≤2.5S),会造成电动机转速下降或停转、变频器停机、继电保护动作等事故,导致生产波动、操作混乱,轻者造成产品质量事故,造成几十万、几百万经济损失,重者甚至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目前,市场使用的切换装置都是通过线圈吸合衔铁进行失电切换,这种切换装置需要电压跌落到50%以下才能切换成功,而且切换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敏感性负载的连续性运行,迫切需求一种反应灵敏、切换速度快的装置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动作速度快、安全可靠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第一母线、第二母线、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和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母线,出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二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二母线,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三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只反并联的可控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和控制器均安装在配电柜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上述分段快速切换系统的工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当检测到第一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一负载的正常运行时,控制器驱动第一双向可控硅分闸,第三双向可控硅合闸,由第二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实现对第一负载的连续供电;当检测到第一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控制器驱动第三双向可控硅分闸,第一双向可控硅合闸,由第一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
(2)当检测到第二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二负载的正常运行时,控制器驱动第二双向可控硅分闸,第三双向可控硅合闸,由第一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实现对第二负载的连续供电;当检测到第二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控制器驱动第三双向可控硅分闸,第二双向可控硅合闸,由第二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伊格瑞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伊格瑞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69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