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起落架支柱收缩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9224.3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5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赵服科;谷云峰;赵嘉俊;赵世春;江少华;刘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5/22 | 分类号: | B64C25/22;B64C25/6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赵云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落架 支柱 收缩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落架支柱收缩机构,包括收缩作动筒、油液补偿器、起落架组成,收缩作动筒为起落架提供收缩所需要的油液,油液补偿器为起落架1在地面着陆冲击时提供油液补充,收缩作动筒、油液补偿器、起落架通过液压导管连通,液压导管为三通导管,分别连接出油嘴、补偿进油嘴和收缩腔。相比现有起落架,本发明起落架收起后支柱长度缩短,占用起落架舱空间小,能有效提高飞机设备舱、弹舱容限,提高飞机战斗力。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起落架收缩带有自动收缩锁定结构,在液压失效情况下,起落架也能可靠锁定在收缩位置,而不至于自动伸长,损坏起落架及飞机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收缩机构占空下、重量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设计技术,涉及一种起落架支柱收缩机构。
背景技术
舰载机起落架相比较常规陆基飞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由于飞机着舰下沉速度比陆基大了一倍,能量大了接近四倍,因此舰载机起落架缓冲器行程要长很多,如果起落架支柱缓冲器不采用收缩技术,在起落架收上状态,起落架舱占用很大的空间,这必然会影响飞机的总体布置,如占用武器或重要设备舱的空间。
已有的舰载机起落架支柱收缩技术,常见于采用连杆机构收缩,这种形式占用空间大,结构、机构复杂,会增加较多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在狭小空间的起落架收放问题,如起落架舱空间较小,而起落架长度又较长的情况。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起落架支柱收缩机构,包括收缩作动筒30、油液补偿器40、起落架1组成,收缩作动筒30为起落架1提供收缩所需要的油液,油液补偿器40为起落架1在地面着陆冲击时提供油液补充;
所述收缩作动筒30,包括外筒31、活塞杆32、进油嘴35、出油嘴36;活塞杆32安装在外筒31内部,通过活塞杆32在外筒31内部隔离,形成油液腔33和压力腔34,外筒31上设有出油嘴36和进油嘴35分别对应油液腔33和压力腔34;
油液补偿器40包括补偿外筒41、补偿活塞杆42、补偿腔43、弹簧44和补偿进油嘴45,补偿活塞杆42安装在补偿外筒41内部,补偿活塞杆42和补偿外筒41之间有弹簧44,补偿外筒41下端有补偿进油嘴45;
起落架1包括起落架外筒2、起落架活塞杆3、上扭力臂4、止动块5、下扭力臂6、上撑杆8、下撑杆9、耳环螺栓10、锁定块11;起落架外筒2套合在起落架活塞杆3外部,内部形成收缩腔20,起落架外筒2和上扭力臂4通过铰链连接,起落架活塞杆3和下扭力臂6通过铰链连接,上扭力臂4和下扭力臂6通过铰链连接;上撑杆8通过铰链安装在机身上,下撑杆9和起落架外筒2之间通过耳环螺栓10连接,上撑杆8和下撑杆9通过铰链连接;
收缩作动筒30、油液补偿器40、起落架1通过液压导管50连通,液压导管50为三通导管,分别连接出油嘴36、补偿进油嘴45和收缩腔20。
上述上扭力臂4上设有止动块5,耳环螺栓10上设有锁定块11,用于起落架1收缩之后锁定起落架活塞杆3的行程。
上述止动块5为片状,锁定块11为片状或柱状或带有U形口的形状。
有益效果:相比现有起落架,本发明起落架收起后支柱长度缩短,占用起落架舱空间小,能有效提高飞机设备舱、弹舱容限,提高飞机战斗力。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起落架收缩带有自动收缩锁定结构,在液压失效情况下,起落架也能可靠锁定在收缩位置,而不至于自动伸长,损坏起落架及飞机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收缩机构占空下、重量轻。
附图说明
图1为起落架收缩系统原理;
图2起落架全伸长状态;
图3起落架收缩状态;
图4起落架收起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92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