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0708.3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4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胡磬遥;黄成;李莉;周兰兰;陶士康;楼晟荣;陈磊;陈霄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机动车 污染物 监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方法及系统,预先设置多种车型的实时排放因子算法;在监测时间内,获取并存储预先安装于隧道内的微型污染物传感器检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同时获取并存储预先安装于隧道内的气象参数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数据;通过一环境及交通大数据接口获取并存储监测时间内隧道内的车辆平均车速以及各类型车辆的数量,且通过环境及交通大数据接口获取并存储监测时间内隧道预设范围内的大气环境校准数据;利用实时排放因子算法对污染物浓度数据、环境数据、各类型车辆的数量、平均车速以及大气环境校准数据进行计算,以获得并存储各车型的排放因子。本发明可以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且高效、准确的获得隧道内各车型的排放因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在用车排放因子的测定和更新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在用机动车尾气治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大气污染物模式计算等大气化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要素。目前城市在用车排放因子的测定主要有两类,直接尾气测试法和间接尾气测试法。
直接尾气测试法即直接测量实车尾气的各项污染物浓度和发动机排气流量等信息以最终得到某一车型不同情况下的排放因子。直接尾气测试法还可以分为实验室整车转鼓排放测试法和实际道路整车排放测试法。间接尾气测试法即通过布置在路边、隧道和高架等车流密集的地方安装各类气体、颗粒物测量设备,最终基于一定的假设获得各类车型的排放因子。间接尾气测试法主要有遥感测试法和隧道测试法。
首先,包括转鼓法和道路法的直接尾气测试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地获得车辆实时的排放水平,其缺点主要是获得排放因子费时费力、效率低和代表性差。虽然直接尾气测试法是目前获得机动排放因子的最主要手段,但是无法满足我国车辆结构、排放水平不断变化导致的在用机动车排放因子变化。最终误导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在同机动车尾气治理政策的制定,也会误导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模式计算的结果。
其次,虽然间接尾气测试法解决了转鼓法、道理测试法等方法样本量小、效率低和样本代表性差等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隧道法为例目前开展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参与研究的测试设备昂贵经常需要进行维护,开展的研究工作持续时间短(不超过1周),项目不能固定地业务化地开展下去;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实时车辆信息和道路信息数据导致数据结果时间分辨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以及监测结果不准确等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机动车污染物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预先设置多种车型的实时排放因子算法;在监测时间内,获取并存储预先安装于隧道内的微型污染物传感器检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同时获取并存储预先安装于隧道内的气象参数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数据;通过一环境及交通大数据接口获取并存储所述监测时间内所述隧道内的车辆平均车速以及各类型车辆的数量,且通过所述环境及交通大数据接口获取并存储所述监测时间内所述隧道预设范围内的大气环境校准数据;利用所述实时排放因子算法对所述污染物浓度数据、所述环境数据、所述各类型车辆的数量、所述平均车速以及所述大气环境校准数据进行计算,以获得并存储各所述车型的排放因子。
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获取所述微型污染物传感器检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获取所述气象参数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数据。
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电子终端的远程访问,以供所述电子终端获取以下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污染物浓度数据、所述环境数据、所述各类型车辆的数量、所述平均车速、所述大气环境校准数据以及各所述车型的排放因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07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测样本中被分析物的装置
- 下一篇:易流态化固体海上适运性评估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