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盲孔螺纹加工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7776.1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淋;程璋;龚环球;肖宗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097 | 分类号: | G05B19/4097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43211 | 代理人: | 胡亮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纹 加工 控制 方法 装置 处理器 存储 介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盲孔加工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盲孔螺纹加工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螺纹铣技术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零件螺纹加工中的逐渐应用,可以解除以往钳工巨大的手工攻丝劳动力,缩短手工劳动时间,以螺纹铣取代了原来的手动攻丝逐渐成为应用趋势。但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针对的单一孔径多位置盲孔的螺纹铣削加工,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单一孔径多位置盲孔螺纹加工,没有专用螺纹铣主程序模块,位置坐标需手工输入,编程过程繁琐,且易出错;
2、内螺纹在螺纹铣刀进刀处有明显进刀切痕,影响螺纹表面粗糙度;
3、进行深盲孔加工时,螺纹铣刀易折断,加工效率低,螺纹表面质量差。此外,螺纹有喇叭口现象,孔口大,底部小,同一零件的同组多个螺纹孔也无法保证尺寸完全一致。
现有的盲孔螺纹加工方法由于存在上述诸多缺陷,直接影响该技术方法的应用,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盲孔螺纹加工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的盲孔螺纹加工采用螺纹铣存在编程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盲孔螺纹加工控制方法,用于对单一孔径多位置的盲孔进行螺纹铣削加工,该控制方法包括:
在图形界面软件中绘制多个盲孔分别对应的螺纹加工点位;
设置供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变量赋值;
调用子程序生成用于数控加工的数控加工指令;
驱动数控系统利用数控加工指令对工件进行螺纹铣削加工。
进一步地,子程序由宏程序指令编制,参数变量赋值对应的参数变量包括:螺纹的大径、螺距、刀具半径、安全高度、加工深度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子程序的铣削路径包括:
螺纹铣刀从螺纹孔中心沿直线到螺纹小径处;
沿渐进式圆弧进刀的方式从螺纹小径处进至螺纹大径处;
沿着螺纹大径,围绕着螺纹曲线自下而上进行周向铣削;
沿渐进式圆弧退刀的方式从螺纹大径处逐步退至螺纹小径处;
从螺纹小径处沿直线到螺纹孔中心。
进一步地,本发明控制方法还包括:
调整供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变量赋值,对数控加工指令进行优化。
进一步地,本发明控制方法还包括:
调整数控系统调用的螺纹铣刀的结构参数,结构参数包括螺纹铣刀的刃数、杆长及杆径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盲孔螺纹加工控制装置,用于对单一孔径多位置的盲孔进行螺纹铣削加工,该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设置模块,用于在图形界面软件中绘制多个盲孔分别对应的螺纹加工点位;
第二设置模块,用于设置供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变量赋值;
转换模块,用于调用子程序生成用于数控加工的数控加工指令;
加工模块,用于驱动数控系统利用数控加工指令对工件进行螺纹铣削加工。
进一步地,本发明控制装置还包括:
子程序编制模块,用于经宏程序指令编制子程序;
子程序的铣削路径包括:
螺纹铣刀从螺纹孔中心沿直线到螺纹小径处;
沿渐进式圆弧进刀的方式从螺纹小径处进至螺纹大径处;
沿着螺纹大径,围绕着螺纹曲线自下而上进行周向铣削;
沿渐进式圆弧退刀的方式从螺纹大径处逐步退至螺纹小径处;
从螺纹小径处沿直线到螺纹孔中心。
进一步地,本发明控制装置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调整供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变量赋值,对数控加工指令进行优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程序运行时执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的设备执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盲孔螺纹加工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通过在图形界面软件中绘制多个盲孔分别对应的螺纹加工点位,设置供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变量赋值,调用子程序生成数控加工指令,改变了以往需要手动输入螺纹坐标点导致的编程过程复杂且易出错的现象,其控制简单、且提高了单一孔径多位置的盲孔螺纹铣削的加工质量,加工稳定性、可靠性及加工效率均得到有效改善,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77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