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带有中岔股道的列车车次追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48848.6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3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白利洁;张琦;宋鹏飞;王涛;赵宏涛;袁志明;刘子源;许伟;赵随海;王振一;宋晓丽;段晓磊;高峰;桂乐芹;王子维;林海桐;金博汇;宋毅;秦宁;张芸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2 | 分类号: | B61L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郑哲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带有 股道 列车车次 追踪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带有中岔股道的列车车次追踪方法,包括:为股道设置配置项来标记股道不带中岔、股道单侧带中岔以及股道双侧带中岔的情况;根据股道配置项来确定当前股道两侧信号机及对应的接车进路;结合当前股道两侧信号机及对应的接车进路进行列车车次追踪;根据股道配置项确定接车进路的中岔元素链表;结合接车进路的股道中岔元素计算列车停稳并报点。该方法可以有效纠正带中岔股道上车次追踪错误和报点问题,且不会增加过多配置,只需要在股道配置中指明其带有中岔即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带有中岔股道的列车车次追踪方法。
背景技术
CTC/TDCS系统(分散自律式调度集中系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铁路轨道交通领域,CTC/TDCS系统能够对列车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帮助行车调度指挥人员对全线列车进行管理,它在提高轨道交通运输效率和保障运行安全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列车车次号的管理,是整个CTC/TDCS系统的重要基础,只有完成列车车次号的追踪,才能实现列车自动报点、占用丢失、紧跟踪报警、进路自动排路等后续其他核心功能。
列车车次追踪主要负责将站场表示信息与车次信息相关联。区间、进路和股道等站场元素显示红光带表示有列车占用,但对应车次不明,追踪通过行车逻辑确定列车车次。车次追踪系统能够接收到站场表示信息,以及来自于人工、无线校核、计划校核、RBC、邻局和邻站的车次信息,通过逻辑计算完成向外发送列车到发点信息(自动报点)、与追踪单元相关联的车次信息、紧跟踪报警和占用丢失报警等功能。
带中岔股道是车次追踪系统需要处理的特殊场景之一。与一般的股道不同,它是由股道和其连接的道岔(包含单侧道岔与双侧道岔两种情况)共同组成一个股道,用于列车停靠报点和车次传递。对于带中岔股道的建模有三方面的约束:首先,车次追踪系统中应用的站场连接关系要与实际一致,车站数据采用自动读取,若针对带中岔股道逐个添加配置,不仅费时费力易出错,且给后续运维增加难度;其次,列车在带中岔股道上能够自动报点,当列车完全进入带中岔股道的范围内,则认定为列车进入股道开始停稳计时;最后,发车进路从接近的车次载体处获取车次,但对于连接带中岔股道的发车进路来说,接近对象可能是道岔,而道岔在现有技术模型中不作为车次载体,因此不能在道岔上关联车次,导致车次无法顺利出站。基于这三方面的约束,现有技术暂不能妥善解决带中岔股道的自动报点和车次传递问题。
下面针对目前常用的两种列车车次追踪方案进行分析:
方案1:追踪的站内车次载体有以下三种:股道、接车进路(含股道)、发车进路。进路以起始信号机和终止信号机作为进路的名称。进路的状态有占用、锁闭和出清三种。当进路占用时,取进路接近车次载体的车次,沿进路方向传递至下一个车次载体。此处的进路包含接、发车两种进路,采用“进路”的描述方式可便于在表格中体现车次与进路的关联关系,进路状态则是为解释状态机中进路状态变化做铺垫。
如图1所示,为车站内涉及的车次载体示意图。
不带中岔股道车次传递正常场景:如图2所示,列车T1进入股道IG,追踪将车次T1与股道IG关联。此时,车次与车次载体关联表如表1所示。
车次 车次载体列表 T1 I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88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