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3171.0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74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赵景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湛仙酒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G3/021 | 分类号: | C12G3/021;C12G3/055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 代理人: | 李向楠;杨慧娟 |
地址: | 3535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香型 白酒 工艺 | ||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工艺,选址福建松溪,包括以下步骤:(1)下沙:下沙时间选择在春节后的农历二月份;(2)蒸煮;(3)高温堆积;(4)下窖发酵:堆积完成的堆子自然冷却降温至堆顶温度为40℃以下,加入红曲粉,翻拌均匀,下窖发酵;(5)糙沙;(6)第一次取酒;(7)轮次酒:分别收集第二轮次酒的“中酒”、第三至六轮次酒的“中酒”、第七轮次酒的“中酒”;其中,所述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轮次酒的红曲用量分别以能够使窖内温度在20天内保持40~50℃之间为宜;(8)勾兑:将第二轮次酒的“中酒”、第三至六轮次酒的“中酒”、第七轮次酒的“中酒”进行勾兑,贮存,再二次勾兑,过滤,包装,得到成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异地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工艺。
背景技术
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是我国五大主要香型白酒之一。
茅台酒的生产技术比较独特,其具有高温制曲(65℃)、高温堆积(50℃)、高温发酵(45℃)、高温蒸馏(出酒温度为40℃)、长期贮藏的“四高一长”的工艺特点,整个生产周期包括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长时间贮存后勾兑而成,其中,第一次投料称“下沙”(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高粱原料称为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各次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左右。茅台酱香型白酒的酒质酱香细腻,酒体醇厚,清澈透明,色泽微黄,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传统茅台酒生产工艺中影响其酒质的关键技术包括:
(1)地理环境茅台酒的产生与其产地-茅台镇是密不可分的。茅台镇地处赤水河谷地带,地势低凹,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中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投料时间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讲究重阳节后方马上进行下沙投料。王邦坤,王会军等于2002年在《山东食品发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生产酱香型大曲酒的关键工艺生产”的科技文献。该文献中指出:茅台酒生产工艺的投料时间是由其生产的周期规律特征来决定的。重阳节后马上投料,充分利用了秋、冬、春三个适宜酿酒的好季节,三、四、五轮次大回酒的生产处于2、3、4、5几个月,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出现生机,室内温度正适宜各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十分有利于晾场操作,酒质明显好于其他季节,进入夏伏天后已是生产周期的后期,生产已解决尾声,所以整个生产过程基本上避开了伏热天气的影响。因此,茅台酒生产工艺中选择重阳节后马上投料非常关键;
(3)二次投料中高粱整粒与碎粒的比例传统茅台酒生产工艺中“下沙”中高粱整粒与碎粒的百分比为80%:20%(%为质量百分数),“糙沙”中高粱整粒与碎粒的百分比为70%:30%(%为质量百分数),“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别占投料总量的50%;
(4)下窖温度根据生产酱香型大曲酒的关键工艺生产”的科技文献中公布的:“经高温堆积发酵后的香醅,经人工迅速入池,温度一般降到33℃左右,比其他香型白酒入池温度都高,入池后,测定发酵温度发现,经6-8天时间,池内温度可以升到45℃,个别池子可达到48-50℃。因此,为嗜温和嗜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使产香物质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上述科技文献指出:经高温堆积发酵后的香醅经人工迅速入池,尽量保持较高的下窖温度,有利于酒产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湛仙酒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湛仙酒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31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