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用流脑-肺炎球菌联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7145.0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1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史晋;刘昊智;艾智武;李津;吴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9/09 | 分类号: | A61K39/09;A61K39/095;A61K39/116;A61K39/385;A61P3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熊娴;冯子玲 |
地址: | 43007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脑 肺炎 球菌 联合 疫苗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重组ΔfHbp‑NadA融合蛋白载体的人用流脑‑肺炎球菌联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设计软性连接肽链将两个活性蛋白融合表达,再保持各自的活性的同时让两者成为单一的蛋白质,因而在工业生产及免疫接种是更具有可控性,风险大大降低,又能提供更多的多糖‑蛋白结合位点以实现一次给药多重免疫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用流脑-肺炎球菌联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病原微生物与疫苗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互相作用,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一方面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毒力,另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病原性细菌引起传染的能力大小,就是细菌的毒力或致病性。细菌毒力的有无和毒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它的侵袭力、产毒素性和引起超敏反应的能力。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种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其化学组成是蛋白质,抗原性强,毒性也强,但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常见的如:白喉棒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等。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上它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外层,属于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并不分泌到环境中,只有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其毒性比外毒素要低,抗原性也弱。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当它们与病原菌接触后,有的患病,有的则安然无恙,原因在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力不同。免疫就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如病原微生物等)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来讲,它对机体是有利的,在异常条件下,也可能损害机体。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抵抗力。而疫苗即是科学家研制出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对人体侵害的生物制品,通常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加以制备而成的。细菌、病毒和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机体后,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或致敏性淋巴细胞,分泌抗体,达到特异性免疫效果。
而疫苗又分为治疗性和预防性两种,通过治疗性疫苗治疗疾病,并通过预防性疫苗保护人体不受致病性微生物的侵害。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界已经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疫苗用以预防,诸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造成的各种疾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疫苗品种的多样化。用以预防病毒导致的传染病有灭活病毒技术开发出来的疫苗,如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减毒病毒技术开发出来的减毒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麻疹病毒疫苗、腮腺炎病毒疫苗、风疹病毒疫苗和水痘疫苗等。用以预防细菌性传染病的有用蛋白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纯化技术开发出来的细菌类疫苗,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类毒素及其亚细胞组分、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等。更先进的有用半化学结合技术开发出来的预防脑膜炎和肺炎的细菌疫苗,如流行性嗜血杆菌b型多糖-蛋白缀合疫苗、7价或10价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缀合疫苗以及4价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缀合疫苗。通过对生物技术的不断改进,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新型疫苗产品来应付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挑战。
二、多糖-蛋白缀合疫苗及其蛋白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71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