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应变循环拉压试验辅助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4047.8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7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光;张智恒;李大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4 | 分类号: | G01N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变 循环 试验 辅助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应变循环拉压实验辅助测试装置,包含承载机构与夹持机构组件;所述夹持机构组件包含移动夹持机构与固定夹持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含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分别与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连接;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连接。本发明通过侧支撑板夹持试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面积,原则上留出试样的压缩余量,即可夹持试样的剩余部分,这样大大提高了预防失稳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薄板成形测试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大应变循环拉压试验辅助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消耗,生态环境的恶化,节能减排成为汽车领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轻量化材料的发展,尤其是高强钢、超高强钢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希望。这是因为高强钢、超高强钢能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极大地减轻结构重量,而且制造成本要显著低于镁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等。
用于研究普通钢板成形性能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高强钢板,其中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是数值仿真。而板金成形的数值建模需要很好地掌握材料在非线性加载路径下的塑性行为,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实验方法,如国家标准“GBT 15825.8-2008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第8部分:成形极限图(FLD)测定指南”,则只能获得线性加载路径下材料的力学性能,这样的仿真结果会与实际生产大相径庭。因此,在反向单轴加载下板材的硬化性能测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因为板料轴向压缩容易失稳,且板料越薄,相同的压缩量下越容易失稳,利用传统的实验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压缩应变,因此采用国家标准“GB/T7314-2005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很难获得大变形量的压缩。而且,在相同的压缩应变下,高强钢板的载荷更大,更易失稳。
为了实现平面内板料的压缩,专利文献CN 203203874U提出了一种简便的防止板料压缩失稳的装置。但该装置存在三处不足。一方面,手动调节12个弹簧时难以保证它们的压缩量和支撑力相同,从而不易保证间隙均匀和定位准确;另一方面,该装置的结构使其在对高强钢、超高强钢材料进行夹持时容易失稳,甚至导致装置损坏,故无法应用于高强度板材的压缩实验;而且,虽然上下梳状结构可以平衡在拉压实验中产生的摩擦力,但由于缺乏润滑,必然会损伤试样表面。此外,近年来,其他一些为实现相似功能的装置也被相继提出,但往往难以兼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简单性。而且,能实现板材大应变压缩实验的辅助装置更是罕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应变循环拉压试验辅助测试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大应变循环拉压实验辅助测试装置,包含承载机构与夹持机构组件;
所述夹持机构组件包含移动夹持机构与固定夹持机构;
所述承载机构包含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
所述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分别与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连接;
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夹持机构包含驱动部、导向部以及执行部;
所述导向部包括一根或多根导柱;
所述驱动部能够控制执行部沿所述导柱轴向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包含手柄、手轮、键以及第一螺杆;
所述手柄、手轮、键、第一螺杆的一端依次连接;
第一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环形凹槽;
所述执行部包含牵引凸件;
所述牵引凸件至少能够与环形凹槽的一个壁面接触;
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承载部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执行部包含第一滑块组件、弹簧以及第二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40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航天器的货物气闸舱的构型
- 下一篇:一种图像增强方法、装置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