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芳甲酰胺基噻吩-3-羧酸类衍生物作为ANO1蛋白抑制剂的用途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8636.1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8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仁;王克威;王昱曦;高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381 | 分类号: | A61K31/381;C07D333/38;C07D333/78;C07D333/68;A61P29/00;A61P23/00;A61P11/06;A61P1/12;A61P35/00;A61P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牛利民;郑霞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酰胺 噻吩 羧酸 衍生物 作为 ano1 蛋白 抑制剂 用途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如通式(I)所示的2‑芳甲酰胺基噻吩‑3‑羧酸类化合物作为ANO1蛋白抑制剂的用途,其中,各取代基的定义详见说明书。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的芳甲酰胺基噻吩‑3‑羧酸类化合物具有ANO1蛋白抑制的药理学作用,具有镇痛或麻醉和肿瘤增殖抑制的药效学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2-芳甲酰胺基噻吩-3-羧酸类化合物具有ANO1(Anoctamin 1,或TMEM16A)蛋白抑制作用,可用于镇痛或麻醉相关药物开发。
背景技术
疼痛是除了血压、呼吸、脉搏和体温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疼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开发更加高效、副作用更小的止痛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除典型的中枢阿片受体镇痛药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之外,目前临床上鲜有其他类型的镇痛药物。而上述二者在应用上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中枢镇痛药物,包括成瘾性、耐药性在内的多种不良反应广泛存在。外周解热镇痛药物也存在局限性。其一是胃肠道不良反应,例如环氧合酶(COX)选择性较差的阿司匹林及扑热息痛等;其二是由于选择性过高带来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例如COX-2选择性抑制剂罗非昔布;另外,COX抑制剂对肾脏均有影响,主要包括钠、钾潴留,严重的引起急性肾衰竭、间质性肾炎等。
除镇痛药物自身的应用局限之外,临床上还有很多疼痛类型无特效药。例如部分慢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具有痛感强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些疼痛的治疗中,目前的两类镇痛药物远不能满足需求。
钙激活氯通道(Calcium Actived Chloride Channel,CaCC)作为人体阴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等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上皮细胞中,也存在于视网膜、背根神经节及平滑肌细胞中,参与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例如分泌蛋白及盐的跨上皮转运、神经信号传导、动作电位复极、平滑肌收缩等。迄今为止,被发现的CaCC分子基础主要有CLCA(Chloride channel accessory)、Tweety(hTTHY1 and hTTYH3)、Bestrophins和Anoctamins。
ANO1(Anoctamin 1),也被称为TMEM1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是一类具有八次跨膜结构的膜蛋白。ANO1最初被发现在部分肿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如胃肠道间质瘤、口腔鳞状细胞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而在相同起源的正常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2008年,ANO1蛋白首次被确认为CaCC的分子基础,在体外可表现完整的钙激活氯电流特征.
已知ANO1特异性抑制剂主要有CaCCinh系列,TMEM16Ainh-A系列、MONNA系列、Ani9系列,和部分天然化合物,以上化合物普遍对于ANO1稳转系中的CaCC电流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在具有CaCC电生理特征的人体组织细胞中,抑制效果不一致;此外,以上抑制剂对于ANO1相关的肿瘤增殖抑制效果也存在差异,CaCCinh-A01和天然产物Tannic Acid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其余抑制剂则无效。
目前已知的ANO1蛋白抑制剂
ANO1在痛觉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为CaCC的分子基础如果被抑制,会导致神经信号传导效率大幅降低。通过此种方式,理论上可有效抑制相应传入神经对疼痛信号的传导作用,起到镇痛的效果。例如,ANO1高度表达于与痛觉相关的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中,在DRG中阻断或敲低ANO1蛋白,可显著降低小鼠在疼痛模型中的痛觉反应。此外,辣椒素引起的痛觉相关模型中,痛觉行为可以被ANO1抑制剂TMEM16Ainh-A01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8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