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形的全向轮及使用该轮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5688.5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9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孙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绍华 |
主分类号: | B60B19/14 | 分类号: | B60B19/14;B62D63/02;B60B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形 全向 使用 车辆 | ||
本发明描述一种全向轮及使用该全向轮的车辆或者移动平台。该全向轮包括动力输入轴(41),用于连接电机和全向轮;第一组从动轮(111,112),第二组从动轮(211,212),从动轮(31)各自的外表面包络于球面(0);3组从动轮通过铰接形式与骨架结构(61)连接。3组从动轮的旋转轴线与动力输入轴(41)的旋转轴线(4)垂直。第一组从动轮的旋转轴线(101,102)分别于第二组从动轮的旋转轴(201,202)垂直。从动轮(31)的旋转轴线(3)与(101,102,201,202)相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形的全向轮,用于可以全向行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三轮、四轮或者多轮的车辆采用在前轮上设置方向舵来控制车辆的运动方向,转弯时车辆依照符合阿克曼角的运动轨迹运动,存在一定的转弯半径。沿任意指定方向做直线运动时,车辆必须首先不断调整方向舵,在行进一段曲线轨迹后调整所有车轮轴转轴垂直于前进方向时,车辆才能沿指定的方向直线运动。
目前AGV小车,扫地机器人等移动平台采用双轮差动机构,可以实现零转弯半径。但沿任意指定方向直线运动时,其必须首先原地旋转到指定方向,然后才能沿指定方向运动。
上述两种情况均无法实现在车辆无自转角速度时平移。
已经被采用过的全向车轮如专利JP 2007-210576和专利CN 104379361 A中描述的车轮均具有双半球结构,均在双半球两侧设置了从动轮,其车轮排布均可实现零半径旋转以及任意方向直线移动。
专利JP 2007-210576中描述的车轮实现方式具有明显的缺点。每个全向轮包含两个有平行截面的半球从动轮,全向轮与车体间通过传动轴直接连接,传动轴轴线与两截面平行且穿入球面,传动轴传输动力的同时承担车体自重。为实现足够的承载力和驱动力,必须在两个半球间设置一定距离的间隙。在确保驱动轴具有安全抗弯刚度的情况下,该的间隙不能被减小,且传动轴每转动一圈,间隙接触地面两次。
专利CN104379361 A中描述的车轮在专利JP 2008-210576的基础上对车轮做出了改进,将两半球的截面设置为相交平面,这样两半球之间的间隙不恒定,在某一方向上达到最大间隙,专利CN104379361 A将传动轴在最大间隙处穿入球面。在相同的传动轴截面尺寸下,能够将接触地面的间隙缩小为专利JP 2008-210576理论间隙的50%左右,并未从原理上充分解决运动不连续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从原理上可以解决球轮运动不连续性问题的方法与设计。即从原理上提供一种不连续性与动力输入轴尺寸无关的解决方案。即在不增加间隙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大动力输入轴尺寸来改善动力传输轴的刚度和强度。
本发明试图提出一种方案,在解决不连续性问题的基础上,间断点的数量最少。此处间断点的含义是球轮在地面上滚动过程中,不同从动轮着地点切换的位置,即可以产生间隙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个主题是一种用于全向移动车辆的球形轮,球轮通过动力输入轴将动力由电机传输给球轮本身,且动力输入轴同时需要承担车身重量产生的负载弯矩,其特征在于:球轮沿动力输入轴转动一周与地面产生的所有接触点近似构成一个球面(0)上的大圆,大圆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轴线(4)。该大圆所在平面与第一从动轮(111,112)、第二从动轮(211,212)、从动轮(31)相交产生的外轮廓线与大圆重合,所有外轮廓线分段布置于大圆上,每两个圆弧段间有一个微小间隙,所有间隙宽度理论上可以无限接近于零。所有从动轮可以绕动力输入轴公转,可以绕自身的转轴自转。两种运动合成车轮沿地面的全向运动。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应用这种全向轮的车辆至少包含3个本发明阐述的全向轮,所有全向轮的动力输入轴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且所有轴线不全部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绍华,未经孙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56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底粘钢梁连接结构
- 下一篇:钢管柱与结构梁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