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6045.8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9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徐鹏;叶奕辰;徐珊珊;席海角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朱桢荣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进 车辆 安全 保持 距离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运工具跟驰运行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安全车距表述为司机发现由于车速不同导致与前后车有碰撞危险时,采取制动等变速行为而不撞上目标所需的距离。在这里,安全车距与安全间距有所区别,安全间距还包括的侧向车辆的距离,而车距则明确表述为前后车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针对行车安全间距多有讨论,然而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建立的模型理想化,很多参数无法实时获取,难以指导实际应用。例如在交通领域,安全车距的推导,需要综合考虑当时的风雨等天气环境、坡度线型路面等道路条件、周边车辆等外界因素才能给出正确合理的参考意见,在现有研究中并未有详细讨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针对背景技术中难以确定的距离的计算方法,从而推算出安全保持距离。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加成距离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目标层和准则层,目标层是加成距离安全程度指标体系A,准则层包括主成分分析部分B1和层次分析法部分B2;主成分分析部分B1包括道路条件和交通影响,层次分析法部分B2包括社会影响、司机因素、避碰物特征和本车因素;
步骤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成分分析部分B1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影响评估函数G1:
其中,p表示一个样本中包含的评价指标的总数,h表示参与运算需要用到的主成分的个数,λg表示经计算后的相关矩阵的对应特征值,Fg表示经转换后的主成分。
步骤三、采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层次分析法部分B2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影响评估函数G2:
其中,wi表示对应指标的权重,Ci表示对应指标的实际取值。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获得的G1、步骤三获得的G2,建立加成距离综合评价模型T:T=W1G1+W2G2;
其中,W1为主成分分析部分B1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W2为层次分析法部分B2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
步骤五、根据步骤四确定的T,插值确定加成距离La,
其中,Lc为紧急制动距离,LM为插入车辆的车身长度;
步骤六、根据步骤五获得的La,计算出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L:
其中,Lb为遇到突发事件车辆进行的基本距离、是反应距离加上紧急制动距离。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道路条件包括道路线型、交通冲突点和桥涵,交通影响包括二次事故和交通疏散;避碰物特征包括避碰物性质、避碰物状态和避碰物与本车相对位置;本车因素包括乘载状态和车况车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
道路线型:由GIS获取车辆当时所在的道路线型,确定该线型的事故安全影响;
交通冲突点:由GIS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确定交通冲突点的种类以及安全级别;
桥涵:由GIS获取车辆所处位置是否为桥涵,确定其种类及其安全级别;
二次事故:选取交通量、车型、道路类型和天气环境状况作为指标,形成二次事故风险模型;
交通疏散:选取天气环境、道路类型、车型和交通量作为指标,形成交通疏散模型。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行进车辆间安全保持距离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
社会影响:通过GIS确定车辆附近的地物,对地物进行划分,确定其安全程度,通过评分赋予一个百分制的数值;
避碰物性质:通过视频检测技术确认避碰对象的类型及其安全影响程度,通过评分赋予一个百分制的数值;
避碰物与本车相对位置:通过视频检测技术确认避碰物与本车的位置关系,确定本车碰撞后的损害程度,通过评分赋予一个百分数值;
避碰物状态:通过视频检测技术确认避碰物是否存在异常,确认安全程度并通过评分赋予分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60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