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磷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3205.0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郑义文;韦莎;郑开元;江涛;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5G3/00;C02F101/1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800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磷含氨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磷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属于废水处理回收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磷化工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磷、含氨废水,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约为0.6-1.1%之间,氨N含量约为0.03-0.5%之间,pH约为2-3.5之间。
对于酸性含氨含磷废水,很多厂家采用碱中和的方式。但是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处理方法的药剂成本太高,只能去除废水中的氨还需二次处理才能达标排放,另外还要采取措施去除废水中的磷,又会造成其他一些物质需要处理。有些公司仅采用石灰中和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废水,其中多项指标不能达到排放标准,且浪费了水中氮磷资源。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都存在污染物去除不彻底、不能达标排放、处理成本太高、资源浪费,这些都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磷含氨废水的回收利用方法,处理成本低、能使处理后的含磷含氨废水达标排放,还能综合回水利用废水中的氮磷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磷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向含磷含氨废水中加入氧化镁悬浊液,控制体系pH在7-9之间,反应完后沉降过滤,得到滤液和滤饼;
b、向步骤a滤液中加入石灰悬浊液,控制体系pH在10.5-11之间,反应一定时间后沉降过滤,得到滤液和滤饼,步骤a和步骤b的滤饼均用于制作缓释肥或复合肥;
c、向步骤b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硫酸溶液,控制体系pH在7-8之间,达标排放。
上述方案中:步骤a中,氧化镁悬浊液中氧化镁的含量为30-60%。
上述方案中:步骤a中,反应时间为30-60min,静置沉降时间为1-3h。
上述方案中:步骤b中,所述石灰悬浊液中石灰的含量为30-60%。
上述方案中:步骤b中,反应的时间为10-30min,静置沉降时间为1h-3h。以保证最终能达标排放。
上述方案中:步骤c中,所述硫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20%。
经过步骤a反应后主要得到磷酸铵镁,部分副产物磷酸镁以及未溶解反应的氧化镁生成的氢氧化镁。经过步骤b反应主要得到磷酸钙,氟化钙,以及未溶解反应的石灰。将步骤a和步骤b得到的沉淀经过压滤烘干,用于制作缓释肥料或复合肥。其中P2O5含量为20-30%,MgO含量为15-20%,N含量为1-3%。经过处理后,最终所得废水溶液中氨氮含量控制在15ppm以下、磷含量可控制在10ppm以下,使含这两种污染指标的废水达到达标排放的标准。
有益效果:本发明步骤a中采用的氧化镁悬浊液既可以调节废水的pH,减少了碱的投加量,又可以参与反应生成沉淀用于制作缓释肥料或复合肥;本发明步骤b采用石灰乳既可以调节废水的pH,又可以参与沉淀反应,进一步去除废水中残留的污染物质。本发明处理含磷含氨废水的同时,又回收了其氮磷资源、得到了副产品缓释肥料或复合肥,实现了绿色环保生产处理,处理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含磷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
含磷含氨废水中P2O5含量为0.71%,氨N含量为0.39%,pH为2.18。
a、向2kg上述含磷含氨废水中加入质量浓度为60%氧化镁悬浊液50g,控制体系pH7.8,搅拌反应半小时,沉降2小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b、向步骤a滤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30%的石灰悬浊液9g,控制体系pH10.7,搅拌反应15min,沉降1小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c、向步骤b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硫酸溶液7g,控制体系pH7.5。最终所得溶液中氨氮含量为13ppm、磷含量为2.8ppm,达到排放标准。步骤a和步骤b过滤后的沉淀混合,压滤,50℃烘干后作为缓释肥料,其P2O5含量约为27.2%,MgO含量约为18.5%,N含量约为1.9%。
实施例2
含磷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
含磷含氨废水中P2O5含量为0.84%,氨N含量为0.36%,pH为2.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3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