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梨种子在饮料中的应用及油梨种子去火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74030.0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78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熊科胜;司雄元;葛宇;施婷婷;檀华蓉;陈玎玎;蒋晓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1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5 | 代理人: | 王伟,姜玲燕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梨 种子 饮料 中的 应用 去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梨种子的新应用,具体地说涉及油梨种子在饮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为樟科(Lauraceae)鳄梨属(Persea)植物,中文又名鳄梨、牛油果。油梨于1918年被引种到我国台湾省,在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均有栽培,广西目前已建成我国重要的油梨生产基地。油梨种子大约占油梨果实重量的13-35%,富含脂肪酸、多酚等多种营养及活性成分,油梨种子脂肪酸中17-27%为单不饱和脂肪酸、38-42%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此外,油梨种子中还富含多酚、黄酮类及特殊的糖类物质。
目前,油梨种子大多被直接丢弃,只有少量被用在化妆品中和生物燃料中,还未有见将油梨种子用在其它领域的报道,资源大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梨种子在饮料中的新应用,并根据该应用提供一种油梨种子饮料、一种油梨种子去火茶和一种油梨种子去火袋泡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油梨种子在饮料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油梨种子在饮料中应用时做以下处理:将油梨种子除去种皮,粉碎后进行提取处理,或者将油梨种子除去种皮,烘干后进行粉碎处理。
一种油梨种子饮料,按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基液的配置
取菊花、金银花、山楂、甘草和荷叶,分别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菊花粉、金银花粉、山楂粉、甘草粉和荷叶粉;
将菊花粉、金银花粉、山楂粉、甘草粉和荷叶粉分别与水混合进行提取处理,得到菊花提取液、金银花提取液、山楂提取液、甘草提取液和荷叶提取液;
将菊花提取液、金银花提取液、山楂提取液、甘草提取液和荷叶提取液混合,得到基液;
(2)油梨种子的处理
将油梨种子除去种皮,粉碎后与水混合进行提取处理,得到油梨种子提取液;
(3)调配
将油梨种子提取液与基液混合,得到油梨种子饮料。
进一步地,步骤(2)中,提取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在80~95℃水中浸泡30~60min,然后过滤;油梨种子选用新鲜油梨种子或干油梨种子,对于新鲜油梨种子,粉碎后的油梨种子与水的料液比为1:20~60,对于干油梨种子,粉碎后的油梨种子与水的料液比为1:40~80。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采用这种工艺,对酚酸类物质破坏较少,且物质浓缩倍数大,能更好地提取油梨种子中的成分。
进一步地,步骤(1)中,提取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在80~95℃水中浸泡30~60min,然后过滤;菊花粉、金银花粉、山楂粉、甘草粉、荷叶粉与水的料液比均为1:40~200;按重量份,基液的各原料的用量为:菊花15~20份、金银花5~10份、山楂2~3份、甘草0.5~1份、荷叶1~2份。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采用这种工艺和配比得到的基液,能够有效中和油梨种子提取液的苦涩味,得到的油梨种子口感更好。
进一步地,油梨种子提取液与基液的重量比为1:40~80。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此重量比,得到的油梨种子饮料具有较佳的香味和口感,低于此重量比,具有明显的苦涩味,高于此重量比,则没有油梨种子的清香味。
一种油梨种子去火茶,包括上述油梨种子饮料,按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乌龙茶提取液与糖液的制备
将乌龙茶粉碎,再与水混合进行提取处理,得到乌龙茶提取液;
将白糖、蜂蜜、山梨酸钾溶于水中,制得糖液;
(2)调配
将乌龙茶提取液、糖液与油梨种子饮料混合,得到油梨种子去火茶。
进一步地,步骤(1)中,提取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在80~95℃水中浸泡30~60min,然后过滤;粉碎后的乌龙茶与水的料液比为1:40~50。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采用这种工艺,乌龙茶成分提取较为充分。
进一步地,白糖0.5~4份、蜂蜜0.1~2份、山梨酸钾0.1~0.2份、水10~40份。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采用这种配比,糖液甜味更加柔和,且易于与基液和油梨子提取液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未经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4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茶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即溶茶胶囊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