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2878.0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9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北川博规;佐藤庆;青木泰史;小林浩;多贺大泰;原基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4/18 | 分类号: | H01R4/18;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提高生产率并确保电线连接部与芯线之间的紧贴强度的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包括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和连结部(13),电线连接部被划分为:在压接加工时被载置在第1模具(112)的凹状面且载置电线(50)的端部的底部(14);从底部的一端延伸,卷绕到电线的端部的第1筒片部(15);以及从底部的另一端延伸,卷绕到电线的端部的第2筒片部(16),底部在载置电线的末端的芯线(51)的区域具有:形成在凹状面(112A1)侧的外壁面且在压接加工时使形成于凹状面(112A1)的凸部(112b)插入到其中的凹部(19A);以及伴随该凹部(19A)的形成而形成的内壁面的凸部(19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包括与电线的芯线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的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与电线通过被端子压接装置压接,从而它们相互间被电气连接。这种压接端子为了提高露出的芯线与电线连接部的紧贴强度,具有如下形状。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2的压接端子中,在电线连接部的内壁面设有锯齿状的细齿部。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3的压接端子中,在电线连接部的内壁面设置有由多个凹凸构成的凹凸表面部。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4的压接端子中,在电线连接部的内壁面设置有由多个槽构成的细齿部。该细齿部、凹凸表面部通过增加电线连接部与芯线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它们之间的紧贴强度。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5的端子压接装置中,在压接完成后将辅助冲头按压到电线连接部,在内部形成咬入到芯线的突起,从而提高电线连接部与芯线之间的紧贴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2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2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60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6944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8-222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此处,电线连接部与芯线之间的紧贴强度会给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带来影响,紧贴强度越高电气连接就越强。因此,在压接端子中,期望确保该紧贴强度。另一方面,紧贴强度的提高例如是如上述的专利文献5的技术那样使生产工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引起原价上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和端子压接装置,能够提高生产率并确保电线连接部与芯线之间的紧贴强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其与对方侧端子电气连接;电线连接部,其通过被第1模具和第2模具夹着进行压接加工而与载置在内壁面侧的电线的端部电气连接;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电线连接部连结,所述电线连接部被划分为:底部,其在所述压接加工时被载置在所述第1模具的凹状面且载置所述电线的端部;第1筒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一端延伸,卷绕到所述电线的端部;以及第2筒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另一端延伸,卷绕到所述电线的端部,所述底部在载置所述电线的末端的芯线的区域具有:凹部,其被形成在所述凹状面侧的外壁面且在所述压接加工时使形成于所述凹状面的凸部插入到其中;以及所述内壁面的凸部,其伴随所述凹部的形成而形成。
此处,优选的是设定所述底部的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和所述凹状面的所述凸部的各自的形状,使得即使所述芯线因所述压接加工而将所述底部的所述凸部压塌,该底部的所述凸部也会从所述底部的所述内壁面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28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媒体分片的下载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