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及车辆稳定性的激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2695.4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9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汉雷;闫伟;刘新;任玉玺;吕世元;沈京哲;王占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16100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稳定性 实验台 支撑台 车体 安全性能 车体移动 实验车辆 实验数据 运行车辆 准备位置 有效地 检测 脱离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及车辆稳定性的激扰方法。检测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包括:实验支撑台,实验支撑台用于放置实验车体;激扰装置,激扰装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的激扰装置分别设置于支撑台的两侧,各激扰装置均具有朝向实验车体移动且与实验车体相接触的激扰位置以及与实验车体相脱离的准备位置。采用该实验台对车辆的稳定性进行实验,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车辆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实际运行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设备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及车辆稳定性的激扰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运行稳定性是衡量铁路货车动力学性能的关键指标,其核心内容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蛇形失稳临界速度,临界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铁路车辆运行脱轨安全性和运行品质。
目前,台架动力学稳定性试验是铁路车辆性能验证和研究的有效和必要手段,铁路车辆滚动试验台用于进行装用两轴转向架的铁路货车的动力学稳定性试验,进行铁路车辆蛇形失稳临界速度测试。现有技术中,将试验车通过纵向牵引装置约束,试验车转向架对正落在试验台轨道轮上,试验台上驱动电机带动四个轨道轮按一定速度旋转,轨道轮带动上方试验车轮旋转,模拟车辆在铁路轨道上的直线运行。逐步提高轨道轮转速,直到某一速度下,试验车辆转向架出现蛇形失稳运动,即得到当前速度为该车的蛇形失稳临界速度。
由于试验台轨道轮顶面模拟铁路钢轨面,纯滚动过程中轨道轮所模拟出的“线路”条件过于理想,有时可能会出现达到或超过车辆固有临界速度而不失稳的情况,造成实验数据存在偏差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试验车施加一定时间或强度的外部激扰,适度破坏原来的稳定运行状态,然后撤销激扰观察试验车失稳或者回稳,有助于体现车辆真实失稳速度。外界激扰的施加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测得的失稳速度结果准确性以及对失稳速度影响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及车辆稳定性的激扰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稳定性的实验数据存在偏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包括:实验支撑台,实验支撑台用于放置实验车体;激扰装置,激扰装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的激扰装置分别设置于支撑台的两侧,各激扰装置均具有朝向实验车体移动且与实验车体相接触的激扰位置以及与实验车体相脱离的准备位置。
进一步地,多个激扰装置成对地设置于实验支撑台的两侧。
进一步地,多个激扰装置包括第一激扰装置和第二激扰装置,第一激扰装置与第二激扰装置沿实验支撑台的长度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激扰装置包括作动器,作动器包括:作动本体;作动推杆,作动推杆的一端与作动本体相连接,作动推杆的另一端形成作动推杆的触头端,作动推杆可伸缩地设置于作动本体上。
进一步地,作动器包括液压作动器,液压作动器上设置有用于采集实验数据的压力传感器和/或位移传感器。
进一步地,触头端包括球铰结构。
进一步地,成对设置的激扰装置分别工作;或者,成对设置的激扰装置同时工作,在同时工作时,成对设置的激扰装置的正弦波的输入周期和频率相同,相位相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车辆稳定性的激扰方法,使用检测车辆稳定性的实验台进行检测,实验台为上述的实验台,激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实验车体放置于实验支撑台上;根据实验车体的运行速度,给位于实验支撑台的两侧的激扰装置输入正弦波;控制位于实验车体的两侧的激扰装置同时朝向实验车体移动直至各激扰装置均位于激扰位置处,当各激扰装置位于激扰位置处的时间达到预设值时,各激扰装置同时脱离实验车体并处于准备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26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