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干馏废水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1853.X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7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辉;孙承林;赵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馏 废水处理 方法 | ||
一种煤干馏废水处理的方法,采用隔油‑旋流气浮‑过滤‑萃取脱酚‑精馏蒸氨‑生物缺氧‑SBR氧化‑CWPO氧化‑混凝沉淀等单元联用技术,该方法可有效去除煤干馏废水废水中的焦油、氨氮、酚类等有机污染物。其中旋流气浮单元除油率达到93.8%,萃取脱酚单元挥发酚去除率达到98.3%;精馏蒸氨单元氨氮去除率达到95.8%。本发明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煤干馏废水处理后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直接排放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隔油-旋流气浮-过滤-萃取脱酚-精馏蒸氨-生物缺氧-SBR氧化-CWPO氧化-混凝沉淀处理煤干馏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去除煤化工废水特别是煤干馏废水中的焦油、氨氮、酚类、氰化物等有机污染物,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炭传统加工方法主要分为高温焦化以及低温干馏两种方法。高温焦化常用于生产焦炭,同时附加产煤焦油以及煤气,高温焦化温度最高可达900~1100℃。低温干馏则主要是生产半焦,同时附加生产煤焦油以及煤气,低温干馏则一般控制在400~600℃之间。低温干馏最主要目的即为获取较多煤焦油,较适用于褐煤以及烟煤等挥发份相对较高的煤种,是我国劣质煤有效利用途径之一。
煤干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主要来自油气洗涤水。煤干馏过程中,回转反应炉热解产生的高温油气通过导气管进入到洗涤塔,在这里气体与循环氨水直接接触进行传质传热,洗掉粉尘并使煤焦油和热解水冷凝下来。此外,煤炭中本身所含水分以及在400~600℃的温度条件下在反应炉内发生热解反应产出的热解水也是煤干馏废水的重要来源。煤干馏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部分经除焦油后作为洗涤水循环使用,这部分水称为循环氨水;剩余废水通往废水处理车间进行处理,这部分水称为剩余氨水。由于质煤及不同于传统的煤气化或焦化工艺,因此,所产生的剩余氨水及循环氨水均含有高浓度酚类、氨氮、COD、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最多,包括苯酚、邻甲酚、对甲酚、二甲酚等单元酚以及邻苯二酚、对苯二酚、苯三酚等多元酚。同时还含有众多难以生物降解的二氮杂苯、吡啶、喹啉、吲哚等杂环化合物和联苯、萘、苯并吡、蒽、菲等多环芳烃(PAHs)。此外,煤气化废水中还有大量的无机污染物,一般以铵盐的形式存在,如碳酸铵、碳酸氢铵、氰化铵、硫化铵、硫氰化铵等。煤化工废水的可生化性很差,而且煤的级别越低,水质越恶劣。有些高pH值煤气化废水中的焦油严重乳化,更加难以进行处理。
煤干馏废水中的酚类为细胞原浆毒物,低浓度能使蛋白质变性,高浓度能使蛋白质沉淀,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毒害,对皮肤和黏膜表皮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氨氮在有氧条件下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盐对人类有毒害作用,能致癌或致突变。氰化物属剧毒物质,能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导致麻痹和窒息;苯并芘等部分多环芳烃有较强的致癌性。煤气化废水排入水体后,势必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同时,消耗受纳水体中溶解氧,导致水中溶解氧急剧降低。另外,还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藻类过度增殖,产生异味而使水质恶化,给饮用水源、水产业、工业和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煤干馏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或者处理程度不够而排放,势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国内多数的煤化工废水因预处理阶段焦油和酚去除效率低而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造成排水难以达标排放,成为煤化工及废水处理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针对煤干馏废水处理难度高、处理成本高、出水不达标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干馏废水处理的方法,即隔油-旋流气浮-过滤-萃取脱酚-pH调节-精馏蒸氨-生物缺氧-SBR氧化-CWPO氧化-混凝沉淀处理煤干馏废水的方法,煤干馏废水处理后,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1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