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73614.0 | 申请日: | 2016-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曹良志;刘保林;吴宏春;李云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C3/62 | 分类号: | G21C3/62;G21C5/12;G21C5/1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燃料 组件 临界 二氧化碳 冷却 | ||
1.一种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包括压力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包括压力壳(8)以及置于压力壳(8)内的堆芯(12)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所述压力壳(8)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被上隔离板和下隔离板隔离出上腔室(19)和下腔室(11),压力壳(8)与堆芯吊篮(7)之间的间隙形成下降段(10),堆芯(12)内竖向垂直放置有多个棒状燃料组件以及控制棒组件,所述棒状燃料组件上方有裂变气体气腔(17),裂变气体气腔(17)上面压着上隔离板,所述控制棒组件的控制棒棒束(14)向上延伸穿过上隔离板与上腔室(19)内的控制棒驱动机构(6)相连,在下隔离板和堆芯(12)内的棒状燃料组件相连处,对应于每个棒状燃料组件有进气孔,用于调节进气流量;
所述堆芯(12)呈1/6对称结构,每个1/6堆芯由多个棒状燃料组件、控制棒组件(C)、反射层组件(R)和屏蔽层组件(S)排列成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所述棒状燃料组件包括第一类棒状燃料组件(F1)和第二类棒状燃料组件(F2)两种类型,第一类棒状燃料组件(F1)放置在堆芯(12)内部,第二类棒状燃料组件(F2)放置在第一类棒状燃料组件F1外围位置,第二类棒状燃料组件(F2)外围放置反射层组件(R),反射层组件(R)外围放置屏蔽层组件(S),控制棒组件(C)分散布置在第一类棒状燃料组件(F1)中;所述棒状燃料组件的活性区高度为120cm,活性区上下分别有10cm厚的反射层与屏蔽层;第一类棒状燃料组件(F1)轴向分为三层,活性区的中间部位是48cm长的富集度为25%的燃料,活性区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36cm长的富集度为30%的燃料;第二类棒状燃料组件(F2)轴向不分区,其燃料富集度为35%;所述堆芯(12)的工作压力为14MPa,堆芯冷却剂进口温度300℃,出口温度为500℃,热功率为100MWt;所述堆芯(12)放置的棒状燃料组件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棒状燃料组件呈六边形,包括外部的组件壁(1)以及内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的燃料区(2);所述燃料区(2)内均匀分布有91个棒状燃料;
所述燃料区(2)的材料为UO2燃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燃料由内向外由燃料棒(3)、气隙(4)和燃料棒包壳(5)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棒包壳(5)的材料为ODS MA956不锈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壁(1)的材料为ODS MA956不锈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棒组件(C)包括控制棒组件外壁(32)、设置在控制棒组件外壁(32)上的多个壁面冷却通道(33)以及控制棒组件外壁(32)内插有的37根控制棒棒束(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用棒状燃料组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小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棒棒束(14)的每个控制棒为圆形截面,由控制棒包壳(35)及置于控制棒包壳(35)内的碳化硼吸收体(34)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7361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改善土质的翠冠梨种植肥料
- 下一篇:一种行车危险识别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