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纸层析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73048.6 | 申请日: | 2016-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凤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43;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层析 化学 发光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纸层析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属于免疫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原理设计的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化学成分等的实验手段,广泛用于来源于人体和动物体可进行疾病诊断和健康检测的样品以及用于环境、药物分析、食品和工业分析的样品。常用的有免疫浊度技术、固相酶免疫测定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术、胶体金技术等。免疫浊度技术,也称免疫浊度法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产生一定大小的复合物,形成光的折射或吸收,测定这种折射或吸收后的透射光或散射光作为计算单位,用于定量检测,但检测灵敏度低,不适合于微量检测。固相酶免疫测定技术基于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保持其免疫学活性,抗原或抗体的酶结合物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响应范围宽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显著优点,但检测反应时间长限制了其使用。免疫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是一种高灵敏的微量及痕量分析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线性响应范围宽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显著优点,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临床、药物分析、食品和工业分析中,也是基于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分离手段及抗原或抗体的发光试剂标记技术,但检测反应时间长及对检测设备的要求高也影响其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术、胶体金技术也是常用的检测技术被广泛使用,但均有其相应的不足,检测反应时间长或灵敏度、准确性欠缺是普遍存在的不足。高灵敏度、快速、小型化、全定量、自动化是目前临床免疫检测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但现有的都无法同时实现上述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纸层析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检测线性范围宽、使用便捷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纸层析化学发光检测组合套装,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合套装含有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微粒、固相膜、化学发光反应物、离心装置以及发光检测器,其中所述的化学发光反应物包括化学发光酶、化学发光物质、化学发光酶反应底物和起动发光试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微粒为能够直接和/或通过化学交联方式与蛋白质和/或所述化学发光反应物形成非特异性结合并维持稳定的颗粒;所述固相膜为具有与蛋白质非特异性结合特性的膜质物质;所述离心装置为能够离心驱动液相在所述固相膜上层析流动的结构;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为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抗原、抗体、亲和素、生物素及其类似物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组合套装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为如下(A)-(F)中任一种:
(A)包括如下步骤:
1)用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和所述化学发光酶同时标记所述微粒;
2)用含有待检物的样本与所述标记后的微粒反应,所述待检物通过与位于所述标记后的微粒上的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结合,进而形成“化学发光酶-微粒-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待检物”复合物,即复合物1;
3)在所述固相膜上包被能够通过与位于复合物1上的待检物形成特异性结合的第二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
4)用含有所述复合物1的液相通过层析流经所述固相膜上包被的所述第二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形成“化学发光酶-微粒-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待检物-第二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复合物,即复合物2,并被捕获固定在所述固相膜上;
5)采用离心层析法,用清洗液清洗所述固相膜上未结合的所述复合物1及残留的所述化学发光酶;
6)将清洗后的所述固相膜置于所述化学发光酶反应底物液内反应,并用所述发光检测器检测被间接固定到所述固相膜上的所述化学发光酶催化所述化学发光酶反应底物产生的发光值,以检测所述待检物的含量;
(B)包括如下步骤:
1)用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标记所述微粒;
2)用所述化学发光酶标记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的特异性结合物,形成“化学发光酶-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的特异性结合物”,即化学发光酶标记物;
3)用含有待检物的样本与所述标记后的微粒反应,所述待检物通过与位于所述标记后的微粒上的所述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结合,进而形成“微粒-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待检物”复合物,即复合物3;
4)在所述固相膜上包被所述第二待检物特异性结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华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30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