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码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3200.5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01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沈旭伟;严士常;周雅;杨越;高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02 | 分类号: | E02B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船舶 系泊 物理 模型 试验 中的 码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码头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码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运输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海运事业发展迅猛,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保持快速增长,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给船舶的大型化、码头的深水化泊位离岸化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码头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停靠靠码头的船舶在风、浪、水流等因素的作用下,若运动量过大,不仅影响装卸作业安全,还影响自身以及码头结构的安全。为了更方便更迅速地了解船舶的运动情况,常常需要借助物理模型试验模拟。
船舶在水中唯一系靠的就是码头,码头的模拟也是试验的关键因素。在现有的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下,模型码头桩基被混凝土浇死。由于模拟护舷的压力传感器受力点面积较小,当遇到不同水位时,需要拆放压力传感器来调整高度,以保证能够被船舶撞击到,仪器在重复安装拆放中损耗很大。另一方面,当模拟非正向波浪时,由于场地限制不能转动造波机,需转动码头。这就要把混凝土桩基打碎,再转动码头,然后浇筑新的混凝土层,这样费时费力。而且混凝土浇筑完后有个初凝过程,需要等待几天再进行试验。尤其是对于需模拟不同波浪方向的试验来说,这种方法很耽误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码头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码头结构,包括码头和两根轨道梁,两根轨道梁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设置,所述轨道梁的上下侧均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并且上下侧的固定通孔两两相对,所述码头位于两根轨道梁之间,所述码头内固定有水平管,所述水平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码头的两端,伸出码头的水平管端部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伸出码头的水平管端部通过调整机构与对应的轨道梁连接;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第一调整管和第二调整管,所述第一调整管和第二调整管均为“L”型管,所述第一调整管的水平段和垂直段均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所述第一调整管的水平段嵌入水平管端部,并通过一紧固件穿过对应的固定通孔紧固,所述第二调整管的水平段和垂直段均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调整管的水平段端部设置有与轨道梁滑槽匹配的球体,所述第一调整管的垂直段嵌入第二调整管的垂直段,并通过一紧固件穿过对应的固定通孔紧固,所述球体嵌入轨道梁滑槽,所述第二调整管的水平段和轨道梁通过一紧固件穿过对应的固定通孔紧固。
所述码头包括码头本体和设置在码头本体底部的若干基桩,所述基桩为可升降基桩,所述基桩包括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所述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上均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所述第一升降管嵌入第二升降管内,并通过一紧固件穿过对应的固定通孔紧固。
所述码头本体为一矩形体,所述水平管位于码头本体的中心轴线上。
所述轨道梁上的固定通孔孔径大于其余部件部件上的固定通孔孔径。
所述紧固件包括螺丝和螺母。
所述轨道梁滑槽内侧设置有一列沿滑槽长度方向的凸起,所述凸起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凸起朝外的一侧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试验方法,节约时间,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既易于升降又方便转动,尤其适合需要频繁转动码头的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轨道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轨道梁的剖视图。
图5为码头本体的剖视图。
图6为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一种适用于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码头结构,包括码头1和两根轨道梁5。
两根轨道梁5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设置,每根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4所示,轨道梁5的上下侧均设置有一列固定通孔6,并且上下侧的固定通孔6两两相对,轨道梁5滑槽内侧设置有一列沿滑槽长度方向的凸起51,凸起51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凸起51朝外的一侧为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3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桩腿分段对接导向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冲击阻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