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停车一站直达轨道交通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54856.1 | 申请日: | 201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0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及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及利民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车 直达 轨道交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列车车厢接驳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种快速连续的乘客上下车环境,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交通列车在为乘客提供上下车服务时,通常是列车要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沿途各站都要依次停车让乘客上下车,这样每一个乘客在到达自己目的地之前都要经历多次停车等候其他乘客上下车,这就使得乘客耽误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而本发明提供给乘客的是针对每一个乘客都是从上车站到下车站一站直达的环境,减少了中间不必要的停车等候时间,极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
发明内容
1.不停车一站直达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停靠站、行驶方向、主线路轨道、对接线路轨道、车头、乘客车厢、待停车下客车厢、不下车乘客车厢、待连接上客车厢、不连接乘客车厢、断开节点、连接节点、分道岔、对接线路轨道、助力牵引推进系统。
2.每组列车装配有车头和乘客车厢,从列车尾部最后一节乘客车厢算起从后往前至第一节乘客车厢依次划分为待停车下客车厢、不下车乘客车厢两部分。
3.将要在下一停靠站下车的乘客必须进入列车尾部乘客车厢中并且按照乘客车厢从后往前的顺序依次占用乘客车厢作为待停车下客车厢,下车乘客实际占用的乘客车厢数量作为待停车下客车厢的车厢数量。
4.连接各个停靠站的主要轨道称为主线路轨道,每一个停靠站内都有与主线路轨道连接的对接线路轨道,对接线路轨道与主线路轨道通过分道岔进行连接。
5.每一个停靠站内与主线路轨道相同行驶方向的对接线路轨道都驻停一组乘客车厢,从前部第一节乘客车厢至尾部最后一节乘客车厢依次划分为待连接上客车厢、不连接乘客车厢两部分。
6.待连接上客车厢的数量等于即将到来的一次进站列车中待停车下客车厢的车厢数量。
7.停靠站内的对接线路轨道上配备有助力牵引推进系统,用于带动进站列车分离下来的待停车下客车厢和停靠站内的待连接上客车厢。
8.列车经过断开节点时待停车下客车厢与不下车乘客车厢分离,分离时车头与不下车乘客车厢不停车并继续向前行驶,待停车下客车厢由助力牵引推进系统带动进入对接线路轨道并与停靠站内的不连接乘客车厢连接。
9.在车头与不下车乘客车厢经过连接节点时,待连接上客车厢由助力牵引推进系统带动通过对接线路轨道并在连接节点与不下车乘客车厢连接,连接时车头与不下车乘客车厢不停车并继续向前行驶,连接后车头带动与之连接的所有乘客车厢继续向前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不停车一站直达轨道交通系统整体运行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不停车一站直达轨道交通系统局部一个车站运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局部一个车站内列车和车厢运行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局部一个车站内列车和车厢分类命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局部一个车站内列车分离和助力牵引推进系统带动车厢运行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局部一个车站内助力牵引推进系统带动车厢运动方向和断开节点、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局部一个车站内列车经过以后各车厢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通过提供一种能够使乘客从上车站到下车站之间不用经历停车等候的一站直达轨道交通系统,进而使乘客列车能够高效率运行。
参见图1连接各个停靠站的主要轨道称为主线路轨道,每一个停靠站内都有与主线路轨道连接的对接线路轨道,本发明包括停靠站、行驶方向、主线路轨道、对接线路轨道、车头、乘客车厢。
参见图2本发明所述主线路轨道包括多方向行驶的列车,本实施方法仅以其中一个方向的列车运行方法作以说明。
参见图3对接线路轨道与主线路轨道通过分道岔进行连接。
参见图4每组列车装配有车头和乘客车厢,从列车尾部最后一节乘客车厢算起从后往前至第一节乘客车厢依次划分为待停车下客车厢、不下车乘客车厢两部分,将要在下一停靠站下车的乘客必须进入列车尾部乘客车厢中并且按照乘客车厢从后往前的顺序依次占用乘客车厢作为待停车下客车厢,下车乘客实际占用的乘客车厢数量作为待停车下客车厢的车厢数量,每一个停靠站内与主线路轨道相同行驶方向的对接线路轨道都驻停一组乘客车厢,从前部第一节乘客车厢至尾部最后一节乘客车厢依次划分为待连接上客车厢、不连接乘客车厢两部分,待连接上客车厢的数量等于即将到来的一次进站列车中待停车下客车厢的车厢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及利民,未经及利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48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