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机器视觉的合金铸锭粘连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6098.2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4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罗云;罗斌;管维柱;王和武;李严;杨建华;梅琦;黄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D46/00 | 分类号: | B22D46/00;B22D17/32;B22D2/00;B22D17/22;B22D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1147***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机器 视觉 合金 铸锭 粘连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模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合金铸锭粘连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脱模是处理不同形状、尺寸和单重的铸锭,完成以下工艺操作:自由或强制脱模、脱保温帽、脱锭;自由或强制取下底板上的钢锭。现有的脱模机,多数依靠静力作用在起重机械上装配的夹扯和推顶专用工具。通过夹钳的开闭与提升运动和钢锭、钢锭模的重力作用完成各种自由脱模、脱帽和脱锭作业,利用推顶工具的顶、挡及与夹扯工具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而进行强制脱模(脱锭)作业。
在压铸生产过程中,由于铸锭生产自动化的需要,为了避免铸锭开裂或不能自动脱落,现有脱模需要通过人工观察或通过人工经验进行铸锭是否粘连的判断。大大限制了脱模的效率,同时由于粘连判断不精准导致现有的脱模系统难以实现大批量连续自动化生产,且容易导致脱模时合金铸锭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加精确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合金铸锭粘连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合金铸锭粘连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装有合金铸锭的模具的灰度图像;
步骤2、将获得的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黑白图像;
步骤3、建立标准铸锭模板图像;
步骤4、将铸锭模板图像与所述灰度图像中的铸锭图像进行匹配,得到铸锭匹配值;
步骤5、判断所述铸锭匹配值是否大于设定值;当所述铸锭匹配值大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粘连;当所述铸锭匹配值小于等于设定值时,执行下一个步骤;
步骤6、将所述黑白图像进行边缘锐化;
步骤7、对所述黑白图像中的合金铸锭外边缘进行圆搜索并对合金铸锭外边缘进行圆拟合,得到黑白图像中合金铸锭的圆度值;
步骤8、判断所述铸锭圆度值是否大于设定值;当所述铸锭圆度值大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粘连;当所述铸锭圆度值小于等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未粘连。
较佳的,所述铸锭匹配值根据铸锭模板图像与灰度图像中的铸锭图像匹配程度来确定,匹配程度越高则铸锭匹配值越高。
较佳的,所述铸锭圆度值根据黑白图像中的铸锭图像外圆拟合程度来确定,拟合程度越高则铸锭圆度值越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实现合金脱模的自动化操控,能够准确对模具中的合金铸锭进行定位并判断其是否粘连,能够根据合金铸锭的粘连情况进行脱模或者碎模处理,采用本发明的脱模方法能够最大化的保护合金铸锭不受损坏,提高了成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合金铸锭粘连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装有合金铸锭的模具的灰度图像;
步骤2、将获得的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黑白图像;
步骤3、建立标准铸锭模板图像;
步骤4、将铸锭模板图像与所述灰度图像中的铸锭图像进行匹配,得到铸锭匹配值;
步骤5、判断所述铸锭匹配值是否大于设定值;当所述铸锭匹配值大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粘连;当所述铸锭匹配值小于等于设定值时,执行下一个步骤;
步骤6、将所述黑白图像进行边缘锐化;
步骤7、对所述黑白图像中的合金铸锭外边缘进行圆搜索并对合金铸锭外边缘进行圆拟合,得到黑白图像中合金铸锭的圆度值;
步骤8、判断所述铸锭圆度值是否大于设定值;当所述铸锭圆度值大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粘连;当所述铸锭圆度值小于等于设定值时,确定所述合金铸锭未粘连。
所述铸锭匹配值根据铸锭模板图像与灰度图像中的铸锭图像匹配程度来确定,匹配程度越高则铸锭匹配值越高。
所述铸锭圆度值根据黑白图像中的铸锭图像外圆拟合程度来确定,拟合程度越高则铸锭圆度值越高。
由于既比较了铸锭模板图像与黑白图像中的铸锭图像两者的圆半径,又比较了铸锭模板图像与黑白图像中的铸锭图像两者的圆度值,极大的提高了粘连检测的准确性。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60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快递定点自取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能供电收费系统